文明風2月27日訊(通訊員 鐘清泉)武平縣永平鎮杭背村是武平縣級貧困村,省道205線依村而過,距離梁野山核心景區15公里。全村256戶,1156人,有林地1.3萬畝,耕地625畝。2011年被列為市新農村建設特色村;2012年被省環保廳授予“福建省生態村”稱號。去年以來,該村以建設美麗鄉村和推進扶貧開發為契機,立足城郊區位、自然生態和傳統產業特點,以建設“宜居宜業宜游城郊后花園”為發展目標,探索實施“三三建設模式”(即:制定村莊建設、產業發展、鄉村旅游三項規劃,培育設施農業、休閑漁業、鄉村旅游三大產業,探索組織重塑、村企共建、環境保潔三項機制),著力打造美麗幸福杭背。
一是制定三項規劃。聘請專業機構,高起點、高標準規劃村莊的發展定位,因地制宜制定了村莊建設、產業發展、鄉村旅游三項規劃,引領扶貧開發與美麗鄉村建設。
二是培育三大產業。設施農業方面,投入330萬元建設綠色小盆栽溫控鋼架大棚項目,種植105畝上市小盆栽20多個品種;新品無籽葡萄、紅心獼猴桃、百香果等大棚規模種植180畝;紫署、辣椒等種植350畝。出臺精準扶貧獎補政策,投入8.5萬元,鼓勵培植特色規模種植大戶15戶、養殖大戶6戶,成立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注冊登記了1家家庭農場。流轉土地規模經營420畝。休閑漁業方面,利用低洼積水農田規劃建設100畝水面養殖基地,拓寬增收渠道,豐富田園文章,增加鄉村旅游休閑體驗項目。鄉村旅游方面,積極培育以特色農業觀光采摘、生態休閑、鳳南山寺廟文化為主軸的鄉村生態旅游產業,啟動實施了小盆栽、大棚無籽葡萄等觀光休閑、采摘體驗農業項目,推進環村步道、垂釣基地等項目前期工作。
三是探索三項機制。組織重塑方面,建立從農村致富帶頭人、退伍軍人、回鄉青年、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和回鄉大學生中選拔村組干部的機制,由村干部兼任鳳凰果蔬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發揮村級組織和黨員的核心引領和先鋒模范作用;展現村級組織作為,增強村級組織吸引力和凝聚力,積極籌措資金165萬元新建成農民文化廣場,配套建設停車場、籃球場、健身器材、戲臺、路燈及周邊綠化等,先后安裝了61盞太陽能路燈,新建防洪堤700多米,硬化水泥道路3.5公里,建設了村部至車背崗自然村的平板橋1座。村企共建方面,與縣青年商會結對,探索在信息、資金、項目、人才等方面合作共建。環境保潔方面,引進市場化運作模式,公開競標村莊衛生保潔權,中標者自行聘請保潔隊伍;建立“戶戶有桶、片區收集、集中清運、全天保潔”的垃圾處理模式;確定每月10日為全村“衛生日”,全體村民共同參與衛生大清掃;拆除危舊房和空心房,加大養殖業污染治理,拆除生豬養殖場5戶3125平方米。(武平縣永平鎮黨委供稿)?
?
?
?
?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 2015-02-09南平邵武:營造平安和諧氛圍 建設美麗幸福家園
- 2015-02-09漳州詔安縣好人許惠彬:幫助他人 幸福自己
- 2015-02-09以百姓的幸福為使命——廈門構筑文明“八大環境”
- 2015-02-03撒下幸福閱讀種子 海滄"悅讀福袋"從廈門傳到臺灣
- 2015-02-02鄭春樹:"誠信"締造幸福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