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力量辦文化 構建公共文化新格局
“跟所有新生事物一樣,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也遇到了成長的煩惱,面臨著需要解決的問題”
跟所有新生事物一樣,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也遇到了成長的煩惱,面臨著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成都市文化局社文處處長王健看來,當下最直接的問題就是政府職能和一些政府官員的觀念尚未轉變過來。
“讓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政府必須先轉變職能,由辦文化變管文化,實現管辦分離。只有政府從具體辦文化的領域中退出來,社會力量才有可能走進去。”王健說。
與此同時,整個社會對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實質仍認識不夠。“公共文化為大家,公共文化大家辦”應該是公共文化建設的標準范式。因此,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不應僅是政府和社會組織,還應包括每一個人。不管是“媽媽家”,還是“3 2讀書薈”,基本都是政府投入硬件,社會組織負責運營,而廣大志愿者和居(村)民才是各項活動的主體。如果沒有個體的參與和支持,任何公共文化活動都是不可持續的。
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還面臨著一些技術性障礙。比如,“媽媽家”負責人舒暢就反映,作為公益性社會組織,他們每年仍然要交不少的稅,這使得他們本不寬裕的經費更顯得捉襟見肘。此外,按照現行政策,企業投入公共文化建設的資金并不能抵稅,因此很多企業寧愿把錢投給各種基金會,也不愿參與公共文化建設,只因投給基金會能夠抵稅。
此外,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途徑相對單一,目前主要通過向政府出售服務來實現。正如文化部副部長楊志今1月21日所言,下一步要努力探索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實現路徑。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我國“將逐步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新格局”。(韓業庭)
![]() |
![]() |
責任編輯:鄭思楠 |
相關新聞
- 2015-01-292014年文化產業亮點多 互聯網帶來再造和升級
- 2015-01-27邵武市金坑鄉:“三下鄉”走進金坑 群眾享文化大餐
- 2015-01-23泉港區“文化惠民工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2015-01-23馬艷蘭:傳遞古田紅色文化的“信使”
- 2015-01-23“開漳圣王”文化成臺灣民間四大信仰之一
- 2015-01-22邵武市文化三下鄉給大竹鎮農民送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