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1月23日訊(通訊員 胡蘭英 王善明)“咬緊字頭歸字尾……”這就是古田會議紀念館的講解員,每天早晨,只要沒有安排講解工作,他們都在古田會議舊址旁或者古田紀念館進行晨練,這是他們最近幾個月剛剛養成的一個習慣。
“一個我們是練習站軍姿,保持著一個良好的軍人姿態,還有一個就是每天盡量在早晨練練開嗓,在講解的時候,能夠有更好的嗓音。”古田會議紀念館講解組組長馬艷蘭說。
馬艷蘭從2011年8月開始從事這份講解工作。面對來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她都會用心對待。可以說每個游客都是抱著不同的心態來到古田的,他們或慕名而來,或游玩而來。所以,針對不同身份的游客,馬艷蘭要將腦海中那五萬余字的講解詞靈活運用,盡量做到因人施講,讓游客滿意。
“做到因人施講,比如專家我們主要是負責引導參觀,共同探討。如果是學生來到這兒,興許我就會說,現在的學堂和以前這個簡陋的學堂相比,讓他知道,只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之前做出的艱苦的斗爭,才有我們現在這個舒適的學堂。”馬艷蘭說。
對一個不了解古田紅色歷史的游客而言,來到古田,他們看到的也許只是一座祠堂、一張桌子、一個板凳。而將這一切陳列在講解員面前時,立馬就鮮活起來了,也有了它們存在的特殊意義。
“有些時候比較忙,比較勞累,但是每批面對的客人都是不一樣的,來自不同地方的客人,他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一種意境,所以講解總體來講還是挺好的。”馬艷蘭說。
在很多人看來,講解員的工作枯燥乏味,因為他們每天都面對同樣的景和物,重復著同樣的內容。然而對于做事特別嚴謹的馬艷蘭來說,這卻不是簡單的重復。為了讓自己和組員在給游客講解時能夠更加從容,她們會充分利用空閑時間,不斷提升自己。
“因為古田舊址群比較多,我們就是一個一個去復習,多復習一些內容,或者是自己講解詞上也進行提升,把自己從書本上看到的東西,把它運用到講解過程當中。”馬艷蘭說。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對游客而言,他們的收獲來自于講解員耐心細致的講解,通過他們了解了紅色文化,理解了古田會議的特殊意義。而對于馬艷蘭,收獲的則是來自于講解員這個職業,來自于千千萬萬游客的肯定。
“三年講解下來收獲應該是非常大的,對于個人的姿態來講,穿上了這身綠軍裝,讓我有了一個軍人的姿態,還有就是不停的接待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也從游客身上學到了很多。” 馬艷蘭說。(上杭縣委文明辦供稿)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1-16傳遞依法管網正能量
- 2015-01-15八閩好家風傳遞正能量 網友點贊八閩家庭文化藝術節
- 2015-01-14三明中級人民法院碩士志愿服務團傳遞司法正能量
- 2015-01-12傳遞八閩正能量 以核心價值凝聚強大精神動力
- 2015-01-09傳遞正能量不需要“傻把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