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意見》強調,公共文化建設要“引入市場機制,激發各類社會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增強發展活力”。群眾的需求和政策的支持,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當下,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社會力量猶如剛露角的小荷,為各地的公共文化空間增添了一抹亮色,為各地的公共文化活動注入了一縷生機。同時,跟所有新生事物一樣,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也遇到了成長的煩惱,面臨著需要解決的問題。
“社會組織辦成了政府一直以來想辦的事情”
地處成都市青羊區西郊的中壩社區,居住著4000多位“新市民”,他們大多是近些年隨著城市化進程而進城的農民。如何讓這些“新市民”在物質上實現城市化的同時,進一步實現精神的城市化,一直考驗著當地的管理者。
七八年前,當地文化部門曾實施“婦女文化提升計劃”,試圖以家庭婦女文化素質的提升來帶動整個家庭的精神城市化,但由于種種原因,效果并不明顯。
當地文化部門正有些沮喪時,2014年3月,一個名為“媽媽家”的“民非”組織在當地成立。“媽媽家”以“啟民智、樹新風”為目的,希望通過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和組織社區活動,培養社區居民感恩向上的生命觀、家庭和諧的家風以及鄰里包容互助的精神。
該組織的理念與當地政府多年的愿望不謀而合。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媽媽家”的第一個社區項目落地中壩社區。
在中壩社區“媽媽家”活動中心,可以看到,有的婦女在學習刺繡,有的在學習編織,還有的在彼此切磋廚藝。
“活動遠不止你看到的這些。”中壩社區“媽媽家”項目負責人舒暢介紹,這里還有兒童早教、青少年社區素質課堂、老年保健養生課堂、家庭讀書會、周末親子廚房等常規活動,每個月組織鄰里開心換房、鄰里愛心幫、鄰里才藝大展示等各種社區活動。
社區居民吳素霞自“媽媽家”成立就經常前來參加活動,現在“她的羌繡水平已經能當師傅了”。目前,“媽媽家”的服務范圍已經超越了中壩一個社區,服務的市民達到2萬人之多。
“政府給‘媽媽家’免費提供活動場所,代繳水、電、網等費用,并以購買服務的形式向‘媽媽家’支付一定的費用。”青羊區文體旅游局副局長楊喆話鋒一轉:“關鍵不在于政府花錢的多少,而在于通過將社會力量引入公共文化建設,辦成了政府一直以來想辦而辦不成或辦不好的事情。”
“社會力量像鄉村公共文化建設中的毛細血管,幫助政府把服務的觸角延伸到了鄉村的最后一公里”
國家為解決農民看書難問題,近些年投入巨資在全國農村興建了60多萬個農家書屋,基本實現了全覆蓋。然而,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農家書屋的利用率并不高。
成都市大邑縣文廣新局副局長陳奇以該縣200多個村的農家書屋為例介紹說,這些農家書屋有的建在村干部家里,有的建在村委會,沒有一個是專人管理的,非常不方便村民借閱。有的農家書屋建成后,甚至把門一鎖了事。現實中,“很多農家書屋里的書都躺在那里睡覺”。
成都市“3 2讀書薈”的介入,一下子讓大邑縣的農家書屋熱鬧起來,也喚醒了沉睡的圖書資源。
總部設在大邑縣楊古鎮的“3 2讀書薈”,是一個民間公益閱讀推廣機構和知識分享平臺,它以“互助式公益”和“書館 志愿者讀書薈”的模式,積極推動鄉村閱讀活動。
“3 2讀書薈”,目前自辦7家書館,托管2家農家書屋。托管農家書屋后,“3 2讀書薈”首先為每個農家書屋配備了一名專職工作人員,保證農家書屋的大門隨時為村民開放。
“此外,我們還努力推進農家書屋的規范化,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據“3 2讀書薈”負責人李佳介紹,他們接管農家書屋后,為每一冊圖書都分門別類進行了編號,以方便村民借閱。他們還讓各農家書屋和書館之間的圖書流動起來,彼此實現了圖書資源共享。為了普及知識、指導村民的閱讀活動,他們定期在各農家書屋舉辦知識講座和各種讀書會。“3 2讀書薈”,像一條鯰魚,把大邑縣的鄉村閱讀環境,一下子攪動了起來。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3 2讀書薈”自辦的各種書館,跟農家書屋和鄉鎮文化站一樣,完全向社會免費開放,而且設施更齊全,閱讀環境更好,這在農家書屋和鄉鎮文化站之外,進一步增加了鄉村圖書資源的供給。
“‘3 2讀書薈’這些社會力量,就像鄉村公共文化建設中的毛細血管,幫助政府把服務的觸角延伸到了鄉村的最后一公里。”陳奇說。
![]() |
![]() |
責任編輯:鄭思楠 |
- 2015-01-292014年文化產業亮點多 互聯網帶來再造和升級
- 2015-01-27邵武市金坑鄉:“三下鄉”走進金坑 群眾享文化大餐
- 2015-01-23泉港區“文化惠民工程”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2015-01-23馬艷蘭:傳遞古田紅色文化的“信使”
- 2015-01-23“開漳圣王”文化成臺灣民間四大信仰之一
- 2015-01-22邵武市文化三下鄉給大竹鎮農民送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