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啟示
項目制度化,推動志愿服務全面開展
(1)建立檔案。以社區、行政村為單位,收集整理本區域內空巢老人、留守兒童、農民工、殘疾人數量及每個服務對象的住址、身體狀況、服務需求、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等信息,建立鄰里守望志愿服務需求檔案。
(2)注冊培訓。開展鄰里守望志愿服務宣傳,發出鄰里守望志愿服務倡議,發動社區居民參與志愿服務。組織有志愿服務意愿的居民到社區注冊,實行一人一注冊。設立志愿服務培訓場所,開展志愿服務培訓。通過集中輔導、座談交流、案例分析、網絡在線學習等方式,實現對社區(村)志愿者骨干每年至少輪訓一次,提升志愿者服務人員素質。
(3)結對包戶。根據志愿者的職業特點、個人特長,采取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的綜合包戶形式,做好項目對接。同時,結合服務對象的情況制定具體的志愿服務計劃。
(4)記錄管理。建立鄰里守望志愿服務卡,記錄志愿服務日常記載,通過入戶調查、居民評議等形式,對志愿服務情況進行綜合評價,評定星級志愿服務者。
(5)嘉獎表彰。對優秀志愿者實施嘉獎、表彰。在年底,對于優秀表現突出的志愿者進行評選表彰。并為優秀志愿者優先提供就業平臺,為星級志愿者開辟綠色快捷通道。
發揮網絡作用,組織活動自主靈活
志愿隊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開展志愿工作,使網絡成為文明創建領域科技與創建結合的“直通器”、管理層與志愿者互動的“傳感器”、用管理提升效能的“助推器”。有志愿服務意向的人員依托各種網絡平臺在線雙向互動,可以是領導者、組織者,也可以是參與者、傳播者。隊員自主組織、自愿參與志愿活動的積極性得到極大激發。
征集微心愿,開設志愿活動直通車
志愿隊成立調查組,征集受助對象微心愿,將心愿從單向索求擴大到雙向提供,從原先單一實物需求拓展到求學、求醫、創業、就業、技術服務、文化精神和思想層面等多方面需求。集聚各界慈善力量,著力打造隨手微公益。
項目化運作,擴大志愿活動參與面
實施項目管理,從策劃設計、組織實施、進度管理、評價反饋等全程管控。重點圍繞城鄉孤兒、留守兒童、助老、助殘、便民等領域進行規劃,推出各具特色服務內容。在鞏固原有服務項目的基礎上,努力拓展新的服務項目,完善豐富社區志愿服務內容,擴大服務的覆蓋面與受益面。在鞏固、擴大原有體力型服務受助面的基礎上,以智力型服務為新的增長點,因地制宜開發社區志愿服務項目。
激勵機制多元化,推動志愿服務持續健康發展
建立志愿者星級認定制度,根據民政部確定的認定標準,志愿服務累計達到100小時、300小時、600小時、1000小時和1500小時且服務效果好、社會評價高的志愿者,可依次認定為一至五星級志愿者和金牌、銀牌、銅牌優秀志愿者。建立志愿者嘉許制度,對優秀志愿者進行褒揚和嘉獎,授予榮譽稱號。建立志愿服務回饋制度,志愿者可以利用參加志愿服務的工時,換取一定的社區服務,同時在就學、就業、就醫等方面享受優惠或優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