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月13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曾益航/文常海軍/圖)一年多前,他帶著妻子來廈門乞討,卻沒承想,會因一個陌生人的諾言,感動得流淚。
一年多后,他帶著妻子再次來到廈門,此行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能夠當面跟那個陌生人說聲“謝謝”,但無奈已找不到對方。
昨日上午,他找到導報,講述自己的經歷,并希望導報能夠幫他轉達對那個好心陌生人的謝意。
來廈乞討 陌生女子說要資助他們的女兒
51歲的謝紹動,老家在安徽潁上縣楊湖鎮,夫妻倆共育有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
老謝自幼有眼疾,左眼無法睜開,右眼也很難看清事物;妻子是一個智障患者;年近30歲的大兒子也是雙目失明,一家人幾乎沒有勞動力。面對一貧如洗的家,大女兒早早輟學外出務工,只有13歲的小女兒還在讀書。
2013年10月22日,農忙過后,老謝帶著妻子來到廈門,想靠乞討貼補一點家用。那是夫妻倆第二次來廈門乞討,第一次是前一年去石獅看望打工的大女兒,順道來廈門。
當天中午,兩人下了火車,找到百家村路一家小吃店吃飯,“我們買了米飯和面線糊,老板人非常好,才收了我2塊錢”。因為擔心妻子犯病會鬧事,老謝讓她在店門外等著,自己買了飯給她端過去吃。
這一幕,似乎觸動了店里的一位女士,她主動過來跟老謝聊了起來。
得知老謝家里的境況后,女士問他有沒有身份證。“她忽然問我要身份證,我也不知道要干嗎,就說沒有。她又問我有沒有電話,我也說沒有。”
就在老謝心里犯嘀咕的時候,小吃店的老板現場“揭穿”了他:“現在坐火車肯定要身份證,怎么會沒有?”
最后老謝只好給那個女士看了自己的身份證。“她用手機拍了照,跟我說一定要讓小女兒繼續上學,她會出錢資助,還跟我要了電話號碼。”離開小吃店的時候,老謝并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畢竟我跟她又沒有關系”。
夫妻倆在廈門呆了一個月后,2013年11月22日,因為自己右腳的踝關節開始疼痛,老謝便決定回老家去。兩人省吃儉用,一共討到了2000元。
回到老家 陌生女子突然來電要銀行賬號
回到老家后,夫妻倆再也沒有出門乞討過。
2014年8月18日,老謝突然接到一個陌生電話。電話那頭,正是大半年前,在廈門那家小吃店跟自己要身份證的那個女士。這是對方第一次給老謝打電話,她說,就是想確認一下能不能聯系上老謝。
過了10天,老謝又接到對方的來電,這次她是問老謝的銀行賬號。“她說要給我女兒寄學雜費,我說這太不好意思了,可是她堅持要資助我小孩讀書的費用。”最后老謝把賬號告訴了對方。
到了9月初,老謝帶著存折趕到銀行,試著向工作人員詢問是否有一筆外省的匯款。沒想到,原先0余額的賬戶里,果真多了1000元!“當時我眼淚就流下來了,想不到她一直掛念著我們家,真的讓我非常感動!”
自那以后,老謝便決心再來一次廈門,除了繼續乞討外,更是要向那個好心的女士表達謝意(其間他曾試著給對方打電話,不過一直未能聯系上)。
今年1月7日,老謝帶著妻子第三次來到廈門,一下火車便找到百家村路那家小吃店,因為他一直以為,那個熱心女士是小吃店的服務員,希望再見對方一面。可惜的是,他沒有見到她。
上周六,老謝向別人問了導報的地址,想借助導報幫他轉達謝意,無奈接連兩天都沒找對路。不過這并未打消他要感恩的決心。昨天上午8點左右,吃過早飯后,手中攥著那家小吃店的名片,他用板車推著妻子,再次問路找來,這才向導報記者講述了自己的遭遇。
再次來廈 尋找好心女子謝恩
昨日中午,導報記者和老謝一同來到百家村路的常嘗樂小吃店。
當年,老謝和妻子就是在這家店遇到那個好心人的。夫妻倆在廈門,也幾乎只在這家店吃過飯,因為這家店的老板娘非常熱心。“看我只買飯沒點菜,她還經常給我們送油條、雞蛋,而且不收錢。”
老謝向老板娘說明來意,想尋找那個好心女士,卻得知對方并不是店員,而是當天剛好在店里用餐的一個顧客。
老板娘說,老謝經常來店里吃飯,所以她對他印象很深,還記得2013年那天有人跟他要身份證的事,“那天她(好心女士)好像是帶小孩到青少年宮參加活動,然后就在我們店里吃飯,剛好就遇到他了。”至于對方的具體信息,老板娘表示不清楚。
沒找到人,導報記者只好照著曾經聯系老謝的手機號撥打過去,沒想到竟然還能撥通,并且有人接聽。對方正是老謝苦尋的好心女士!
這個不愿透露姓名的好心女士說: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已,老謝不必太放在心上。“我自己也有個女兒,現在讀一年級。那天遇到他們夫婦倆后,聽他們說實在不行的話,只能讓小女兒去打工了。我就想千萬不能這樣,一定要資助她繼續讀下去,所以才會想著幫他們一點忙。”說起問老謝要身份證的事,她說只是為了能夠更具體地核實到老謝家的一些情況。“我會繼續資助他的女兒,可以的話,我想一直幫到她念完大學。”好心女士說。
記者手記
寒冬里的一絲暖流
昨日,廈門降溫,還刮起了大風,寒冬真的來了。
對老謝來說,那1000元算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讓他更感動的,卻是小吃店老板娘和那個好心女士的那份熱心。一個陌生人的承諾,在隔了大半年后,老謝自己都已經忘記了,卻沒想到許諾人時刻牢記在心。
對小吃店的老板娘和好心女士來說,老謝同樣讓她們感動。“本分,善良”,是好心女士對老謝的切實印象。她說,老板娘之所以不收老謝的錢,是因為有的乞討者可能覺得受人恩惠是很自然的,可每次吃飯,老謝都堅持要付錢,雖然錢不多,卻讓人感覺到他身上的那份淳樸。
而對我們來說,這個故事里的當事人的那份真誠,最讓人感動。也許你我他都只是路人,可是往往因為一些自己不經意的“小事”,卻能感動到他你我。
希望老謝等人的故事,也能給你在這個寒冬里帶來一絲暖流。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5-19“駱駝乞討族”現身廈門海滄 求合影就伸手要錢
- 2014-05-19羅源鳳山鎮有個“現代武訓” 老人“乞討”辦學
- 2014-04-09女孩患“脆骨癥”曾隨媽媽乞討 渴望背書包進學堂
- 2014-03-11攔車乞討售物發傳單 路口“三攔”光勸導頂用嗎?
- 2014-03-10治污不能靠“乞討”“反哺”式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