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月8日訊(福建日報)《中國青年報》上月8日發表胡敏的題為《打造生態文明新常態》的文章: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打造生態文明新常態,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中國要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必須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環境這一生產力的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態的發展規律,保護和利用好生態環境,以“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在更高層次上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生態文明是生產關系變革。生態文明建設是基于保護資源環境生產力基礎上的人與社會關系的建立與協調。目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大都與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法治不完備有關。解決這種生產關系的滯后,要依靠根本性變革,依靠體制改革、制度規范和法治保障。首先是依靠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作了系統闡述,提出“讓透支的資源環境逐步休養生息”。就是充分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給自然生態以必要的人文關懷和時間空間,使自然生產力逐步得以恢復;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統籌考慮生產、生活和資源環境需求,綜合運用工程、技術、生態措施,促進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要強化國家意志和全民行動,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逐步恢復我國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江河安瀾的自然風貌。其次就是依靠制度和法治,提高生態環境執法的剛性和權威。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經濟社會發展考核評價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使之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導向和約束。要建立責任追究制度。要加強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實現和諧生態關乎公平與民生。保護生態環境,關系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中華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別的選擇。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1-07秀嶼區加大城市建設力度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城區
- 2014-12-26武夷山檢察院:發揮法律監督職能助推生態文明建設
- 2014-12-26廈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生態市規劃通過國家評審
- 2014-12-25“美麗廈門”建設規劃通過 廈生態文明建設將提速
- 2014-12-11“富美同安”打造生態文明典范 七大工程創國家級生態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