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1日晚,作為2014年的最后一天,河南鞏義市200多名村干部齊聚康店鎮葉嶺村,身著傳統漢服,學習中華古典生日華禮,向父母行三拜九叩古禮表達感恩之情。村官們以《游子吟》情景劇、手語表演、為母親洗腳、向父母行叩拜大禮等形式傳習中華孝文化,弘揚中華傳統美德。(1月2日中國新聞網)
人生在世,莫以善小而不為。而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長輩,這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線,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感動天”、“親嘗湯藥”、“百里負米” 等古代盡孝故事至今仍被人廣為流傳,感人淚下,讓人們從中去學習揣摩如何關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孝道,始終是貫穿于中華民族倫理和美德的精髓,首先得益于國人的接力傳承。孝敬父母雖然始創于古人,但它總是在與時俱進的歷史進程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發揚光大,創新發展。因此,我們今天孝敬父母,表達感恩之情,大可不必拘泥于古人的做法,更沒有必要去效仿古人身著傳統漢服,向父母行三拜九叩古禮。
不錯,行孝道確實需要一個適當的載體,以便充分表達個人的孝心愛心,讓父母長輩開心歡心。盡管形式能夠服務內容,但是也可能阻礙內容,不講究實際效果的形式,充其量就是一場形式主義的“秀”,追求的是“眼球效應”,都是做給別人看的,反倒砸了場子,破壞了氛圍,玷污了傳統美德。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不要說生產力低下的古代社會與當今的高度現代文明無法比擬,既是處在同時代的不同地區,父母的物質需求和精神渴望也是千差萬別,孝敬無法一律。還有,父母和子女所處的時代不同,思想觀念、文化水平和生活習慣等當然會有所不同,對子女孝行的需求自然也就不一樣,應因人因需而異,不能搞形式主義的“一刀切”。
有很多人雖然為父母是做了很多好事,但是父母并不高興,根本原因在于,他們沒有用心去盡孝。筆者有位朋友,為了孝敬在農村的父母,讓他們過上城里人的生活,便在城里為老人買了樓房,將父母舉家遷往都市。由于幾十年生活習慣的改變、人際關系的打破,不僅讓老人感受不到一點幸福,而且覺得日子過得特別憋屈,非常不適應不開心,終于憋屈得一病不治,提早離開人世。為此,這位朋友一直懊悔自己“干了一件不孝順的大蠢事”,常常痛心不已。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27如今我們該如何宣傳孝道?
- 2014-10-17踐行孝道不是空談 需要用心去行孝
- 2014-10-17“好孝子”王百根:數字背后看“孝”道
- 2014-10-13孝道與時俱進亦是創新
- 2014-10-08葉建平:用父愛延續生命,以行動詮釋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