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7日,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2014年12月13日成為我國首個國家公祭日,目的是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中國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
而近日在網絡上卻爆出兩位青年男子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外的一系列不雅照片,照片中,兩名身穿半袖T恤的青年男子與紀念館外的雕塑進行合影,擺出各種不雅的姿勢和不嚴肅的表情來拍惡搞照片。其中一張極其惡劣,雕像是少年背著被炸死的奶奶逃難,而綠衣小伙卻一腳蹬在雕塑背后,做出要將兩人踹到的樣子。這個雕塑本是令人十分心酸的,引得無數人含淚而過,而照片之中的青年絲毫沒有被感動到,反而以此為樂,讓人十分氣憤和無奈。
每個去紀念館的游客都是懷著沉重、氣憤、敬畏的心情去參館,而照片中青年確是以游玩為目的,據了解這兩位青年也并不是個例,由此便可以看出部分國人尤其是青少年對歷史的認識程度是明顯不夠的,我們現在生活在這樣美好而安逸的環境下,與老一輩革命先驅對侵華者的奮力抗爭是分不開的,然而許多人并不了解戰爭時期人們的動蕩生活和艱苦抗爭。
近年來抗日戰爭題材的電視劇電影在電視機網絡上風靡,為了表現出特定的藝術效果,編劇和導演通常會想象一些故事情節,使一些人物形象、情節夸張或是搞笑。不知道真實歷史的人們就會誤以為這就是真實的歷史,對歷史有一個錯誤的理解。在學校教育的方面,愛國主義教育中缺少了關于國恥教育的內容,學生們學習歷史往往是為了考試拿高分,對歷史的認識深入不足,對于歷史當時發生的事情可能感受到的僅僅是課本上的文字,應試教育影響著青少年本身,也影響著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同時青年人具有這一時代的時代特征,他們追崇時尚,張揚個性,但是表現在如此嚴肅的紀念館中就是缺少對歷史和逝人的敬畏之情。
我國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意義就在于讓人們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凝聚力量、奮力拼搏。我們作為中國人,要銘記歷史,敬畏生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勿忘逝者,以史為鑒,共同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朱虹)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9-22龍海玉枕小學開展 “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教育活動
- 2014-09-19“勿忘國恥、圓夢中華”楹聯、詩詞征稿作品選登
- 2013-07-31勿忘國恥 高擎民族復興的偉大旗幟
- 2013-07-31勿忘國恥 自強奮進
- 2012-09-20勿忘國恥“九一八” 珍貴老照片揭露日本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