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隨著那激昂的旋律,我們的拳頭在收緊,我們的熱血在沸騰,我們的心靈變得更加圣潔,我們的思緒變得更加凝重。雄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激勵著一代代中國人不畏艱險,奮勇前進。不管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她都在召喚我們,向前,向前,勇往直前;奮進,奮進,永不停息。
曾有一段時間,有些知名人士認為我們的《國歌》歌詞有些過時了,甚至有點不“吉利”,建議修改。但最終經過慎重考慮,《國歌》還是繼續沿用了《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因為作為一個國家,作為一個時代的民眾,都需要有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尤其作為我們這樣一個飽經憂患的國度,更需要讓億萬國人牢記歷史,勿忘國恥,自強不息,奮斗不止。
其實,不獨我們中國,世界上還有許許多多國家的國歌都是脫胎于國家危難時期的戰歌。如美國國歌《星條旗》、法國國歌《馬賽曲》等等,莫不產生于國家獨立、民族解放、戰爭籠罩的關鍵時期。只有牢記過去,牢記戰爭,牢記國恥,國人才能更加珍惜現在的美好幸福生活,才會在平凡的崗位上勤奮工作、多做貢獻,才會為祖國和人民的利益舍生忘死,奮斗到最后一息。
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國家無論大小,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憂患意識強,則國強;享樂意識重,則國危。以時下而論,我們生存的世界并不安寧,遠遠沒到“鑄劍為犁,放馬原藪”的時候。我們需要時刻牢記曾經的傷痛與硝煙,時刻激勵自己去奮勇向前。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日子,在一些重要的節點,如每年的“七七”、“九一八”等記錄了我們民族屈辱的日子,更需要我們認認真真地去重溫過去,正視現實,謀劃未來。
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主線,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軍事和外交是政治的延續。循著這樣的脈絡,我們很容易理清思路,找準自己的坐標,明確未來發展的方向。很容易理解我們的中國夢,我們“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與我們的國家,與我們中華民族,與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的關系。也只有明白了這些,我們才能萬眾一心,勵精圖治,開拓創新,以腳踏實地的工作、昂揚向上的精神,奮發有為于我們的國家和社會。
硝煙容易散盡,記憶不能消失。“知恥而后勇”,只有牢記國恥,才能自強奮進,才能讓我們偉大的國度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特約評論員 薄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