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綜合保稅區吳家莊村63歲村民吳兆香,年輕時因家境貧寒患上了嚴重的類風濕,丈夫在2010年因肺癌離世。為償還丈夫治病和孩子蓋新房欠下的10萬余元債務,吳兆香靠經營小賣部攢錢,四年下來,終于還清了一大半,小賣部也因此被村民稱作“誠信超市”?!拔揖褪遣恢尾?也要把欠債還清,要不過不了心里這道坎?!边@是采訪中吳兆香說的最多的一句話。(12月22日 濰坊晚報)
一個普普通通的小賣部,貨物并不見得豐盈,服務也算不上周到,卻被村民公認為“誠信超市”,對于店主來說,這該是何等的褒獎。當“賺錢為還錢”成為開門立店的終極目的,當誠實守信成為買賣雙方共同的“契約”,這個小店就已然默默走進了大伙的心里。于是,在這里進行的每一筆交易,與錢有關,卻又與錢無關。
“我就是不治病,也要先把欠的債還清,要不過不了心里這道坎”,四年來,這句話一直被吳兆香掛在嘴上、銘記于心。為了這個承諾,為了盡本分,她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即便雙腿已經不能彎曲,即便被病痛折磨得睡不著覺,但為了能早些還清外債,她硬是咬牙堅持著不中斷小賣部的“生意”,四年中僅僅去過一次醫院。老實說,若是沒有足夠堅定的決心和毅力,這幾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話又說回來,就算她中途歇一歇,去看看病,誰又忍心責怪呢?
對于吳兆香的這些付出,鄉親們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也用各種方式“拉她一把”。平日里,家中要買些油鹽醬醋、煙酒糖茶之類的日用品,也盡量選擇去吳兆香的小店。鄉親們都深知吳兆香的心思,大家的這些“小忙”,能讓她心里感到踏實、不虧欠,也是對她最大的幫助。而在這個“誠信超市”里買東西習慣了自己取物、自己找零后,鄉親們也在這種特殊的“自助體驗”中,潛移默化地把誠信意識內化為了一種言行舉止上的自覺。
就這樣,在吳兆香的感人之舉被認同后,其隱含的誠信、情義,也一并在鄉親們心里生根、發芽。而在長期心照不宣的互動中,一個村子甚至更大的范圍內,人們自然會被這種無言的正能量所傳染和感化。如此,因為一個人的誠信而帶動起全社會的誠信氛圍,完全有理由說,這就是功德無量。
在誠信稀缺的當下,吳兆香的“誠信超市”也為這個浮躁、焦慮的社會開出了一劑“安神”良藥:無論是社會公信,還是個人私信,都大不過一個“良心”,良心不迷失,自然會心安。(特約評論員 李明志)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2-24的哥拾金不昧送回手機
- 2014-12-19永安公交司機拾金不昧拾款2萬多元歸還失主
- 2014-10-22福州的哥拾金不昧卻遭失主暗諷 感慨:好心沒好報
- 2014-10-08許必強:公交好司機拾金不昧傳遞正能量
- 2014-10-08吳芳華:拾金不昧的好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