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來,得石中心校到底收到過多少愛心衣物?“已經無法統計了。不過,最多的時候,100平方米的辦公室滿滿堆了3米高,大概有6000多件。大部分是一些舊衣服,新衣服比較少,另外就是一些文具。”王老師說,衣服收到后,學校就會及時發給學生。但相比幾年前,現在學生的經濟條件已經有所好轉,而且學校也只有200多名學生,根本穿不了那么多衣服。另外,學校目前收到的鉛筆,除了發給學生的,還存有上萬支。(11月23日《華西都市報》)
7年前該學校有不少家庭貧困的學生,到了冬天缺少御寒的衣服。為此,當時有網友和學校在網上發了一條呼吁愛心捐贈的帖子,公布了學校的地址和聯系電話,希望愛心人士為山區孩子捐贈衣物。帖子發出后,很快就得到了很多愛心人士的響應,開始有人給學校寄來舊衣服、鞋子和一些文具。然而如今這所學校的犯難,“捐贈過剩”反而成了“甜蜜的負擔”。
透過這件事,讓人高興的是,“一人有難大家幫”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一直是薪火相傳,社會愛心人士愛心接力不止,讓人倍感社會大家庭的溫暖如春。但也讓人遺憾的是“捐贈過剩”中存在的諸多弊端。
一方面反映出時下的愛心捐贈過程中,我們一些單位和個人喜歡趕場子,湊熱鬧,搞形式主義作秀的花架子。最為明顯的是在一些地方,給老人獻愛心一天理了幾次發,洗了幾次澡,養老院的被子沒處放,大米香油吃不完。這種密集性的獻愛心扎堆,愛心趕集,使愛心資源的分配不公,導致“一邊閑著草一邊餓死牛”的愛心資源的極大浪費,愛心資源沒有真正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愛心捐贈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有關部門沒有做好銜接和協調工作,如果相關部門做好統籌規劃,及時發布相關信息,并做好銜接和協調工作,讓愛心資源得到合理均勻的分配,也不不至于愛心捐贈成了“甜蜜的負擔”,讓人無所適從。
愛心善舉是天下最光輝的事業。社會不僅需要更多愛心人士的鼎力相助,匯聚愛心,形成愛心洪流,溫暖更多人。按說,愛心捐贈永遠沒有過盛,那些偏遠山區落后的地方還需要愛心人士的幫助。造成這一原因,當然與少數愛心人士的盲目捐贈有關,但是更多的則是愛心組織缺乏統一的規劃管理,科學的指揮協調的組織能力,以致好事沒有辦好。防止這種尷尬,切實把好事辦好,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作為愛心人士,應該通過地方政府相關部門的正常渠道來獻愛心,因地制宜,不盲目獻愛心,同時需要各級組織來主動來做好協調,科學安排工作,使愛心捐贈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左崇年)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1-25好人邵建波用大愛推動社會的文明
- 2014-11-25“文明大考”考驗城市主人
- 2014-11-25你我都是城市文明的窗口
- 2014-11-25怎樣文明使用公共廁所?
- 2014-11-25怎樣文明使用小區的公用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