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提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而在我國文化領域,也前所未有地受到市場的沖擊。文藝作品是否應當以市場為導向,這個問題在文藝工作者中引起過激烈爭論。習近平總書記在10月15日主持召開的文藝座談會上給出了答案,他指出 “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 “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他更一針見血的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因此,社會效益才是衡量文藝作品水平的根本標準,文化產業雖然也受市場經濟的影響,但是文藝作品不能以市場消費作用評判的標準,藝術家更不能把市場消費作為自己的追求。
過去,有的人把市場消費作為護身符,提出作品有市場消費就是人民喜歡,人民喜歡的就是好的,就不是低俗的,所以,有市場消費的作品就是好的作品,并且標榜自己是為人民服務。這種理論看似有道理,但是事實上,消費并不代表認同,更不代表贊揚,希望以市場來包裝提高自己的品味檔次,顯然是荒謬的。以市場消費為導向的文藝作品,難免存在低俗化和感官化問題,“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當前,各種光怪陸離的所謂“神曲”大行其道,雖然能夠博人一笑,但是內容空洞無物;情節荒誕、制作粗糙的抗日“神劇”頻頻上演,不僅不尊重歷史,更有誤導下一代之嫌;全國的電影票房連續多年突飛猛進,可是經典卻沒有留下幾部。以市場消費為唯一的評判標準的文藝作品,其實是在為自己的品味低下找借口,為自己的追求不高找臺階。
不以市場消費為文藝作品的評判標準,并不是說好的文藝作品就要遠離市場,相反,我們看到,過去有很多經典文藝作品都取得很好的市場效果。馮小剛的《集結號》等電影,在頌揚革命前輩、感動所有人的同時,取得了最高票房;電視節目《漢字聽寫大會》在傳播漢字文化魅力的同時,增強了民族自豪感,也收到了高收視率的回報;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傳播了中國的飲食文化,更將中國人對勤勞的贊美、對家的情感、對故鄉的懷戀這些傳統文化融為一爐,當然受到人民的追捧。所以,好的作品才是根本,有了好作品,好的市場自然水到渠成。
那么怎樣才能多出文藝精品,從而“繁榮文藝創作、推動文藝創新”呢?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無疑是一場及時雨。就像他指出的那樣,首先,作品是要靠人來書寫的,要培養“大批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 文藝工作者要兼修學養、涵養、素養于一身,要身正氣清、要德藝雙馨,這樣才有可能創造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作品。第二,文藝作品說到底是要為人民群眾服務,而且群眾對生活最熟悉,泥土的味道最貼切,好的文藝作品必須走向人民?!耙坏╇x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再有,文藝作品還要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清水活源?!耙Y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總之,文藝作品要樹正風、揚正氣、創精品、樹國威,像黃宏說的那樣:“藝術創作必須具備實現中國夢的膽略,讓中國好故事大踏步地走向世界、將中國好聲音理直氣壯地傳送到國際舞臺上!”(吳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