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述,環境保護只能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必須在大力推進社會經濟的系統變革中建設生態文明,也就是說只能在發展中實現環境保護,但是需要切實推進發展方式和內涵的轉變。長汀縣的實踐表明,通過大力發展紡織、稀土、機械電子、農副產品加工、名城旅游等主導產業,目前已經成功實現了產業結構轉型,其2012年三大產業所占比例分別為18.8%、48.6%和32.6%。產業結構轉型創造了大量的非農就業機會,推進了城鎮化,使得農村勞動力快速向城鎮非農產業轉移,從而大大減輕了水土流失區的生態承載壓力和水土流失治理壓力。不僅如此,長汀縣還重視制度創新,致力于完善促進發展的激勵機制。其林權制度改革就發揮了很好的促進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重作用。該項改革旨在實現還山于民、還利于民、還權于民,從而使生態受保護、林農得實惠。其“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和“誰造誰有”的原則,吸引了120多家公司參與造林和治理水土流失。自2002年實施林權改革以來,長汀縣完成植樹造林56萬畝,涌現出一批新型林業大戶。例如,河田鎮劉源村村民劉靜美于2006年在重點水土流失區河田鎮紅中村承包了相見嶺山場,植樹造林4470畝進行水土流失治理,總投資達500多萬元,成為水土流失治理區科技興林示范戶。
另一方面,長汀縣的實踐也彰顯了在環保中發展的重要性,其在水土流失治理的實踐中非常注意為經濟發展和百姓致富創造機會,以“生態美、百姓富”為工作目標。例如,長汀縣推廣“草牧沼果”循環種養生態農業,鼓勵群眾發展果業、養殖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增加農民收入。水土流失重點區域的三洲鎮大力發展經濟林業,種植楊梅1.2萬多畝,年產楊梅3000余噸,并發展了楊梅深加工的相關產業,產值達5000多萬元,使得很多群眾獲得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的新機會。目前三洲鎮已被譽為“海西楊梅之鄉”,政府也和專業協會、種養大戶等一起做了進一步的產業發展規劃。
第五,注意為局部地區率先推進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創造更加有利的制度支持條件。我們曾經在相關論文中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在局部地區率先推進是有可能的,但是如果沒有局部與整體的良性互動,局部地區的努力最終是不可持續的。長汀縣的實踐表明,水土流失治理確實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但是長汀縣與外部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還是很大,最重要的是長汀縣的局部努力得到的外部正向反饋還是非常有限。在很大程度上,長汀人還有在為別人做貢獻的心理糾結。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30清新福建 生態八閩——福建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向縱深推進
- 2014-10-27東山縣實施《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方案
- 2014-10-20莆田:推進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共生共融
- 2014-10-13龍巖連城入選全國首批創建生態文明典范城市
- 2014-10-13廈多措并舉推生態文明建設 推進居民收入持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