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具有公益事業的屬性,美好的生態環境可被看作是一種重要的公共物品。理論上講,生產和提供這種公共物品可以有多個主體、多種機制,包括政府的、市場的和社會的等等。但是,由于這種公共物品所具有的外部性,往往使得市場的、社會的主體缺乏首創的積極性,只能依靠政府著眼于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而率先發起行動。而由于類似水土流失治理這樣的環境保護事業需要長期持續推動才能見效,所以也就需要政府持之以恒、不懈努力,需要每一屆政府都有著“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和認識。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取得顯著成效,正是與各級政府一屆接著一屆干,發揚“滴水穿石,人一我十”和“抓鐵留痕”的精神密不可分的。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通過有效的制度安排和精神激勵,促進政府發揮第一推動力的作用。
要充分發揮政府作用,利用政府的社會動員、社會組織和持續運作的優勢,并不是說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僅僅依靠政府唱獨角戲。事實上,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的實踐表明,充分依靠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教育群眾,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轉變資源配置方式,也是實現有效治理的重要支撐。甚至,隨著治理實踐的不斷深化,市場的、社會的主體和機制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具有某種方向性和替代性的作用。例如,長汀縣通過政策激勵,培育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協會等,涌現出一大批治山能人(如斷臂“鐵人”蘭林金,女“愚公”馬雪梅等),建立了有效的社會組織,奠定了很好的水土流失治理的社會基礎。又如,長汀縣利用市場機制引進廈門樹王銀杏制品公司,租賃山地2300余畝,種植銀杏4萬余株,年產值超過千萬元,為持續推進水土流失治理開辟了新的資金來源,培育了新的治理主體。這樣一些努力正在增強為政府接力的力量。
第四,充分尊重在發展中環保、在環保中發展的客觀規律。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加強和改進環境保護工作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在當今時代,世界各國的有效實踐表明,環境保護工作是有客觀規律可循的,其中最為本質性的規律就是處理好發展與環保的關系,促進發展與環保的高度融合。脫離環保談發展是盲目的發展,也是危險的發展,甚至注定是失敗的發展;而脫離發展談環保也只是一廂情愿,最終注定是事與愿違。在加強環境保護、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利益相關方的利益建構、實現和協調始終是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和解決的,必須使得各方在環保中看到利益、實現利益,協調利益。長汀縣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實踐中十分注意推動產業結構和增長方式的轉變,十分注意在這種轉變中做大發展的成果,讓廣大人民群眾在發展和環保的統一中得到實在的利益,體現了對于客觀規律的遵循。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30清新福建 生態八閩——福建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向縱深推進
- 2014-10-27東山縣實施《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方案
- 2014-10-20莆田:推進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共生共融
- 2014-10-13龍巖連城入選全國首批創建生態文明典范城市
- 2014-10-13廈多措并舉推生態文明建設 推進居民收入持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