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而言之,我們應當辯證地看待快速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對資源環境的影響。一方面,很多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消耗問題是與粗放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密切相關的;另一方面,工業化、城鎮化也確實為治理和保護廣大農村的生態環境提供了新的條件和空間。放眼全國,可以說很多地區對這樣的條件和空間還認識不夠、把握不夠、推動不夠,在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還有著一定程度上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應急傾向,著眼于長遠、整體的考慮還不夠,過于把資源集中在低效的污染治理等方面,對廣大農村的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重視不足、投入不夠。如果再大膽地設想一下:順應工業化、城鎮化進程,我們將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突破口選在農村生態恢復和建設上,采用“圍魏救趙”的戰略,其全局性影響又將如何?我們認為這樣做至少會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好效果:首先是優先保住了綠水青山;其次是有助于改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再次是有助于縮小城鄉差距;最重要的是可以示范“發展”的另外一種價值維度和模式,有助于優化整個國土空間格局,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守住根據地。
若是由此再做進一步的思考,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際上是大有作為的。雖然在整體上,我國面臨著多種環境問題在特定發展階段交叉復合的巨大壓力,解決環境問題的難度非常大,但是,我們也應當認識到環境問題是隨時間和空間不同而不同的。只要我們根據具體的時空和情境條件對環境壓力采取分析性的態度,總能找到適當的突破口,利用各個擊破的戰術,化解整體性壓力。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形勢,一味地擔憂和抱怨是沒有用的,關鍵在于怎么識別機遇、怎么積極作為。只要思想到位、方法到位,生態文明建設總是可以具體化為有效行動,是可以有所作為甚至大有作為的。
第三,充分發揮政府的社會動員和組織優勢,持之以恒地采取積極行動。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實踐表明,政府的高度重視、認真謀劃、大力推動、全面協調是一條重要的經驗。早在1949年12月,長汀縣就成立了“河田水土保持試驗區”;1983年開始,時任福建省委書記的項南同志大規模地啟動了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工作;1986年,水利部把長汀縣河田鎮列為南方小流域治理示范區;1999年和2001年,當時主政福建的習近平同志兩次視察長汀縣,指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從2000年起,福建省把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并給予持續的有力度的資金支持;2008年,財政部和水利部將長汀縣列入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實施范圍。如果沒有各級政府的長期支持和大力推動,長汀縣水土流失治理要取得現在的成就是難以想象的。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30清新福建 生態八閩——福建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向縱深推進
- 2014-10-27東山縣實施《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方案
- 2014-10-20莆田:推進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共生共融
- 2014-10-13龍巖連城入選全國首批創建生態文明典范城市
- 2014-10-13廈多措并舉推生態文明建設 推進居民收入持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