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挑重擔 關愛子女
1984年9月周福敏的丈夫徐道璋畢業分配到五夫中學任教,當時家庭特別困難,偏偏此時丈夫的哥哥嫂嫂又先后兩年內相繼去世,留下三個孤兒(二女一男),僅靠公公(當年已70多歲)根本無法扶養。困難關頭,周福敏與丈夫商量,主動把三個孤兒接到自己家來撫養。當時她自己也有兩個女兒年齡尚小,都在讀書。一個家庭一下子成了7口之家,五個小孩要讀書,依靠一個人的工資是有困難的。為了增加家里的收入,幫助丈夫減輕一點家里的負擔,周福敏在家里洗衣、做飯之余,開始謀劃著喂養了十余頭豬,十幾年來,她每天就靠著外出采摘野菜、收集周圍人家的潲水剩飯菜等,努力結省喂豬的成本,同時自己省吃儉用,節衣縮食,含辛茹苦地培養七個孩子讀書,直到三個孤兒都中專畢業。"困難總會過去,關鍵是要讓孩子們健康快樂地成長"。談起那些困難的經歷,周福敏一臉輕松地笑著說,"現在孩子們一個個長大了,也能自食其力了,我心里也感到十分快樂"。
包容為善,和諧相處
丈夫在家里排行老大,可長期工作在農村,年邁多病的公公也一直和他們住一起,家里生活比較拮據。每當這時周福敏總是勸說家人不能和老人計較小節,告訴孩子們說:"尊重老人是我們的傳統美德,雖然有些話讓人覺得不愛聽,但絕無惡意,我們要耐心聽,等聽后再作解釋,這樣就會化解某些誤會"。在她的精心經營下,一家人相處一直很融洽,每當家庭有事或有困難的時候,就一起共同商量解決。這些年來她就憑著這樣一份包容之心,將晚輩兄妹之間、妯娌之間關系處理得妥妥貼貼,家里兄弟、妯娌之間從沒有發生爭吵紅臉的事情。也正是這種,真誠待人的寬容之心,才使這個大家庭和睦幸福,讓鄉親們羨慕,并且得到了大家交口稱贊。
善待他人,孝老愛親
2008年夏天,80歲的公公突然腦溢血,中風癱瘓,言語不清,行動不便,只能坐在輪椅上。周福敏家里的孩子全都外出工作或是讀書去了,身邊只有夫婦兩人,而丈夫又在上初三畢業班的教學,要抓教學、升學,工作任務非常繁重,幾乎沒時間去照顧老人。丈夫雖有2個兄弟,可他們都住在城區,都是住在高樓上,輪椅上下樓不方便,老人也需要陽光和戶外生活。為此剛剛放下孩子們負擔的周福敏再次主動挑起重擔,建議讓老人在丈夫的學校平房住,自己承擔起照顧老人的責任。從此,周福敏每天都要幫助公公穿衣、洗漱、喂飯、按摩、燙腳、通便,每天都重復著這些繁瑣而又必須的護理步驟卻從不嫌臟嫌累。這樣的照顧一晃就是5年,2012年,她的公公病情變得嚴重,開始出現大小便失禁,為了讓老人保持身體的干爽舒適,她每天早晚都要幫公公擦身洗澡,烘被褥和曬被褥,一直護理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俗話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在公公辭世沒多久,周福敏的母親又病倒在床。周福敏簡單地收拾了行囊,就回到四川偏遠的鄉下老家。在這里她白天在家做飯、喂養老人,盡可能的抽時間給母親按摩,晚上更是寸步不離的予以照顧,陪母親聊天。冬天天冷的時候,怕凍著母親,就提前買來電爐子、電熱毯等給母親加熱,為了母親的更好的恢復,夜里每隔兩個小時就要給母親翻身。在她的悉心照料下,老母親精神有了好轉。至到今年才去世,享年90歲。
熱忱待人,樂于助人
在日常生活中,周福敏在照顧好老人的同時,對有困難的鄉鄰也是給予熱情的幫助,不管村里還是丈夫的學校內,誰家有事需要幫助,她都會毫不吝嗇的伸出援助之手。這些年來,在她的影響下,大家發揚了一家有難多家支援的優良傳統,鄰里有什么小矛盾,也主動去調解、疏通。
多年來,周福敏用羸弱的雙肩挑起了家里如山的重擔,用平凡的行動,詮釋了孝老愛親的中華傳統美德。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1-04"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10月"好人榜"結果揭曉
- 2014-10-28福安:慰問“見義勇為”好人林金清
- 2014-10-27要善于發現身邊的好人
- 2014-10-27做個好人 才能成為好人
- 2014-10-22廈門:KTV服務員撿萬元還失主 失主拿五千獎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