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典誠,男,1942年5月出生,馬尾區電信公司退休干部。為了報答父母恩情,他悉心照顧父母雙親。2009年,他在位于瑯岐鎮農旗村的祖屋細心布置了一個"孝道庭院",想用"無聲教育"向后輩講述一個關于老紅軍夫婦與子女的恩情故事。
72歲的江典誠依然記得,57年前的一個夜晚,微弱的燭火在小屋里晃動著一個瘦弱的身影。母親彎腰把老祖宗留下的睡床、衣櫥及桌上貼的銅片一個個拆卸下來,然后裝到布袋里,說:"明天把它們賣了,應該足夠你上學的報名費。"
幾十年來,這個場景像膠片電影一樣,時常在江典誠腦海里回放。為了報答父母恩情,父親去世兩年后,2009年江典誠在位于瑯岐鎮農旗村的祖屋細心布置了一個"孝道庭院",他想用"無聲教育"向后輩講述一個關于老紅軍夫婦與子女的恩情故事。
10個月打造"孝道庭院"。來到瑯岐鎮農旗村,沿著狹長整潔的村道蜿蜒而上,江典誠的祖屋樸素地立在村道左側。推開門,與露天庭院相連的前廳就是老江花了10個月布置的"孝道庭院"。庭院的墻上掛著老江為父親整理的生平事跡,他收集了父母工作和生活的各種資料,從1997年至今編印了17冊26萬字的《我的回憶錄》,還制作了40多張DVD碟片。這個不大的庭院就像個小小的博物館,珍藏著老江對父母的拳拳孝心。"我的父親叫江達霖,1932年參加了閩東紅軍游擊隊,曾擔任瑯岐地下黨特支委員、代理書記、紅軍赤衛隊瑯岐三墳洲聯絡站長。1937年,母親陳水英與父親締結連理,當時父親已經31歲,母親才17歲。"在那個風雨如磐的年代,兩人哺育了7個子女。
大躍進時期,米面成了最寶貴的"財富"。那一年,江典誠握著母親賣銅片得來的3塊錢乘坐渡輪到馬尾"馬江普通中學"念書。為了省下路費,江典誠每半個月才回家一次,帶上大米和咸菜。"每次回校,母親就把白米裝好放在我包里,家里只剩粗糙的'地瓜米',難以果腹,但她從來不會抱怨。"
烽火年代隨著新中國解放終于結束,常年在外的父親江達霖回到村里,成了一名農夫,過著"晨興理荒廢,帶月荷鋤歸"的平靜日子。老人一生簡樸,卻在30多年里帶著兒子為瑯岐捐款30多萬元。
老江坐在前廳里,仰頭看著壁上父親的照片,說道:"其實,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無聲教育"打動后輩。如今江典誠的母親已經94歲高齡。說起母親,江典誠多次淚濕衣衫。"母親住慣了以前的老屋子,執意與我們分開居住在農旗村。直到現在,我每次去看望母親,她都會準備好牛奶給我喝,叮囑我注意身體,可是這些關懷的話分明應該從我們做子女的口中說出啊!" 很多次,老母親給老江打來電話,說自己指甲長了,讓他幫忙剪,老江戴上老花鏡就往母親家趕。母親是裹小腳的女人,老江把母親裹得畸形的"三寸金蓮"抱在懷里,細細地剪著,擦拭著每個勾縫里的污垢。
江典誠的孝心感染著妻子和兒孫,他與妻子育有4個子女,內外20多個兒孫,五代同堂。妻子每逢回瑯岐老家,都會捎上婆婆喜歡吃的食物和家里缺的物品,"老江對父母孝順,我看在眼里,感動在心里,我們終有老的那天,今天的父母,可能就是明天的我們。"
老江的大兒子說,父親為爺爺打造的"孝道庭院",讓他每一次踏進家門都為之動容,"父親不用更多的言語,就讓我們了解什么是這個人世間最美的行為。"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1-04"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10月"好人榜"結果揭曉
- 2014-10-28福安:慰問“見義勇為”好人林金清
- 2014-10-27要善于發現身邊的好人
- 2014-10-27做個好人 才能成為好人
- 2014-10-22廈門:KTV服務員撿萬元還失主 失主拿五千獎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