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疊翠,綠水悠悠,如今的坦洋村圓了致富夢
東南網10月31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周錫銀/文 關銘榮/圖)
關注理由茶園滿山野,茶香飄四海。如今的福安坦洋村,已經走上生態農業發展的軌道,茶園的大面積種植,不僅很好地保留了坦洋村的生態,更讓坦洋村人走上了小康之路。截至2013年,坦洋村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13200元,遠高于福安市的平均水平。如今,坦洋村民不但留住了綠水青山,還擁有了金山銀山。
坦洋村得以有今日的發展,離不開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對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的大力推動。習近平在寧德任上,多次下到坦洋村,上山考察茶園,鼓勵村民開荒種茶,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不少老百姓希望,能夠借助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契機,加快完善生態農業配套的法律體系,并形成長效機制,讓生態農業的發展,持續創造出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進一步推動生態農業健康有序發展。
當時還是坦洋村會計的胡晨潮,指著照片中的自己,向記者講述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到村里鼓勵發展茶業的故事
記者體驗 茶香四溢坦洋村,滿山遍植“搖錢樹”
從福安市區驅車30多分鐘,就來到社口鎮坦洋村。當地人說,看到村口美麗的真武橋,就意味著來到了坦洋村。這座近300年的古廊橋,見證了坦洋村茶葉貿易的繁華,也是當地一道別有韻味的茶文化景觀。
要喝到真正的坦洋工夫,不妨到坦洋村走一趟。由于村里茶文化濃厚,家家戶戶幾乎都有自產的茶葉,隨便走進一戶人家,都能喝到一口地道的坦洋工夫。坦洋工夫在茶杯中,泛著金色的黃,縷縷茶香沁人心脾,輕輕抿上一口,讓人瞬間神清氣爽。
“如今的坦洋村,處處種著搖錢樹。”坦洋村村委會主任胡晨潮告訴記者,現在的坦洋村,目光所及的山頭,幾乎都種上了茶樹,茶葉是坦洋村的主要經濟來源。而近些年,隨著坦洋工夫的“聲名鵲起”,這些茶樹的經濟價值也得到了提高,在很多村民看來,這些茶樹就是搖錢樹。
記者隨著胡晨潮來到一處名為“人仔崗”的山坡,放眼望去,遍布山間丘陵的茶園盡收眼底,村旁一條清澈的清溪繞村而過,滿眼的翠綠,令人良久駐足,整齊劃一的如梯田般美妙的山間茶園,順著丘陵地形蜿蜒出一條條美麗的曲線。
胡晨潮說,如今,坦洋村茶葉年產量達30萬公斤,村民人均年收入已從1988年的850元,增加到2013年的13200多元,大大超過了福安市農民人均年收入水平。
站在坦洋村的茶園中,胡晨潮向記者回憶當時習近平在坦洋村考察的情景
回憶往事 習近平多次來坦洋村,鼓勵發展生態農業
“習書記當年大力推動生態農業,才讓坦洋村得以有今日的發展。”在胡晨潮看來,如今坦洋村的茶產業發展,離不開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的鼓勵和推動。20多年前,胡晨潮還是坦洋村的會計,當時的茶園規模并沒有這么大,茶產業也沒有現在這樣發達。
“20多年前,整個坦洋村的茶葉種植面積只有500多畝。”胡晨潮說,1988年,習近平就任寧德地委書記沒多久就來到坦洋村,要求坦洋村因地制宜,發展茶業經濟,鼓勵農民開墾荒山,那時候有村民思想老舊,大量的“祖宗山”和“祠堂山”都長年荒蕪,習書記就鼓勵村干部帶頭,開辟荒山,發展生態茶產業,帶村民走出一條致富的路子。
為了解茶園狀況,習書記上山考察。胡晨潮說,習書記沿著山路,爬上村后山一處名為“流池坪”的山頭,“當時走得鞋子沾滿泥巴”。胡晨潮說,考察完茶山后,習書記馬不停蹄地回到村委會,召集村干部開會、研究。隨后,在習書記的推動下,村里提出“誰種誰所有”,大力開拓荒山,種植茶樹。
胡晨潮說,那次會議后的短短兩年多,坦洋村的茶園規模迅速增至1000多畝,村里的茶產業也初具規模。“1989年那一年,單單村里的坦洋工夫茶葉公司,凈利潤就達41萬元,這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如今,村里的茶園面積又翻了幾倍,達到3200多畝。
“習書記在寧德地委書記任內,先后到坦洋村不下3次。”當年擔任坦洋村黨支部書記的劉智勇說,1988年秋天的一天,一位衣著樸素的領導出現在了坦洋村,滿臉和藹,言語親切,他就是習書記。劉智勇說,他準備了材料向習書記匯報,習書記說,不用念材料,我來問,你來答就好。隨后的幾次視察,習書記都要親自對村況進行具體而詳實的了解,并鼓勵村干部、村民大力發展生態茶產業。
推動立法 讓生態農業、環境保護有法可依
在坦洋村大力推動生態農業發展,只是習近平在福建從政17年中,倡導保護農業生態和建立長效機制的一個縮影。
離開寧德后,習近平仍然大力推動農業生態保護立法。2002年,在習近平任福建省長期間,福建省人大常委會通過了《福建省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以法律的形式,進一步推動了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防治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綜合開發與合理利用農業資源,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農業生態保護的立法,讓福建省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走上了法制的軌道,讓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做到有法可依。
而寧德的干部,也是一任接著一任,不遺余力地推動寧德市生態農業的發展。
時至今日,寧德市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茶產業已成為寧德市的支柱產業,也成為實現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渠道,更成為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寧德市茶園面積達到96.8萬畝,茶葉產量8.08萬噸,全市茶園面積和產量均占全省近1/3,位居全國茶葉主產區前茅。
“聲音”
加快完善生態農業法律體系
眾所周知,發展生態農業,是推進鄉村現代循環農業建設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體現。
“只有隨著生態農業配套法律體系的越來越完善,生態農業的發展才能更好實現穩定、健康的發展。”福建許多高校學者指出,完善的法律體系是生態農業發展的基礎和重要保障,建議加快建立一套較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可細化到種子管理、肥料管理、垃圾處理等生態農業管理辦法。比如,德國的農業發展就有一套較完善的法律、法規,一般農產品種植必須遵循7項法律法規,比如種子法和物種保護法、肥料使用法、自然資源保護法、土地資源保護法、植物保護法、垃圾處理法、水資源管理條例。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30清新福建 生態八閩——福建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向縱深推進
- 2014-10-28泉港實現國家級生態鄉鎮全覆蓋
- 2014-10-27東山縣實施《率先建成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方案
- 2014-10-20莆田:推進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共生共融
- 2014-10-13石獅7個鎮全部被授予“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