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p>
愛國主義是文藝作品的骨頭和靈魂。實踐證明:一部作品要成為社會公眾喜愛的好作品,要始終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就必須堅持愛國主義。這條規律是符合人類情感要求的,也是國內國際文藝實踐反復證明得出的結論。
長時間以來,為了豐富群眾文化生活,黨和政府在推動我國文藝作品走向世界市場的同時,也引進了大量內容積極向上的國外文藝作品,這些作品無一不是各個國家的愛國主義的宣傳題材,無一不是社會正能量的載體。以眾所周知的施瓦辛格系列、007系列為例,主人公的智慧、本領、特技曾帶給很多國人以很大的吸引力,但我們還會輕易發現:無論主人公經受怎樣的挫折、創傷和委屈,他們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的忠誠之心永遠不會改變,即使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維護國家的尊嚴和榮譽。所以,“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是文藝本身的要求,不會因為國家的不同而改變,是各個國家發展文藝事業的共同價值追求。
把愛國主義融入文藝作品的精神和肌體中,要善于運用群眾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提到愛國主義,有的人覺得抗戰片才是最好的案例,其實,軍人為國流血、外交家捍衛國家尊嚴是愛國,普通群眾維護國家法律、社會道德、公眾利益也是愛國。前些年,《有話好好說》、《甲方乙方》、《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等反映“草根”人物的影片曾經打動了很多人,除了其中的幽默成分,更主要的是作品所蘊含的正能量:知道姜文要采取犯罪行為,李保田寧可不顧自己的名聲、利益和安全,也要拼命阻攔;葛優為了圓一個素不相識的男人和妻子“在北京有套房子”的夢想,把自己的房子借給了他們;馮鞏更是一個熱心的善良人,一系列的善行從頭至尾感動著觀眾。這些作品雖然人物小,但既“接地氣”又“接正氣”,之所以至今不過時,就是它蘊含了強烈的正能量。
弘揚愛國主義,不是說“英雄必須才貌俱佳、鬼子必須死光光”,這樣反而會成為群眾恥笑的“鬧劇”。尊重歷史事實,才是真正的愛國。回首我們黨領導人民走過的歷史,那些真正能激發起全社會愛國之心的作品,從來都沒有“穿越”、“夸張”、“偶像”、“巧合”的成分,《英雄兒女》中,王成一聲“向我開炮”,讓民族英雄的形象永駐心中;《董存瑞》里,最后那句“為了勝利前進”的吶喊,讓愛國主義大旗高高飄揚,至今想起都讓人熱淚盈眶。愛國主義的歷史是英雄的鮮血換來的,不需要加工,也不能加工。尊重事實,不僅是對歷史負責,對現在負責,更要為未來負責,要讓好作品成為國家和民族的熱血不斷涌動的強大動力。(特約評論員 董?。?/p>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27順風當扯篷 文藝時代已來臨
- 2014-10-27優秀文藝作品是人民的精神食糧
- 2014-10-27文藝工作者“文明起來”才能多出精品
- 2014-10-27徹底改變文藝低俗現狀
- 2014-10-27文藝要“浪漫”不要“獵奇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