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一條關于“愛心靠枕”的微博在網上廣為流傳。從微博照片上可以看到,公交車上,一位穿深色上衣、戴著黑框眼鏡的男孩抓著扶手站著。而一位老人則一頭靠在男孩的腰間,像是睡著了。微博寫道:“今日在成都公交車上,某男子怕身邊陌生的爺爺睡著跌倒,一直在爺爺身邊當他的枕頭,直到爺爺到站!請大家給他一個贊!”(10月15日《華西都市報》)
這真是一個溫暖的鏡頭。當時下很多年輕人一見公交車就搶座,搶完座后就裝睡,甚至因為一個座位和老人發生爭執,或斗氣、或互罵、或動手經常成為社會新聞,人們對此口誅筆伐時,“愛心靠枕”暖男的出現,讓人們的眼睛為之一亮。盡管他的舉動只是順勢而為,也只有20多分鐘,但給人的驚喜卻溢于言表。
在我看來,這是這位“暖男”的下意識。因為是一種本能的舉動,且自然而然的行為,給人的解讀就很多:至少他的家教很好,成長的環境古樸,個人很有修養。從心理學意義上講,下意識是指不知不覺、沒有意識的心理活動,是有機體對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應。這種不知不覺、沒有意識,其實深度挖掘,恰恰是高度自覺的習慣養成。一個人的意識到了這種地步,已經成為一種境界了。
如果我們用這個下意識去衡量一下形形色色的人,大抵就會發現,每個人的生存本能應該說是基本相同的,只不過具體體現出來的行為有大有小,有快有慢。但是他們的其他本能或下意識,都基本是自己常年形成習慣的表情或行為泄露,比如小偷,他的目光的下意識反應,一定是賊眉鼠眼、慌慌張張的。
所以,一斑窺豹,由此及彼,這個下意識的本能表達,其實,更是這位“暖男”的本色出演。這個叫趙蒙的來自內蒙古草原在西南交通大學美術系讀大二的男孩,在女友小霞的眼里,平日里也是一個細膩、體貼的男孩。更重要的,趙蒙還是校青年志愿者協會的會員,從大一開始便頻繁參加各種公益活動:去養老院探望孤寡老人、去眉山鄉村小學支教、照顧流浪貓狗……無論活動大小,都踴躍參加。
“愛心靠枕”暖男趙蒙是怎樣煉成的?當然是千里積于跬步、小流匯成江河,日積月累而成。人們說細節決定成敗,具體到”暖男“趙蒙身上,即使沒有今天被發現的“愛心靠枕”,也會有將來的“愛心行動”。因為,愛心在趙蒙那里,已經盛滿,時刻“爆棚”,通過一舉手一投足的行為細節,就會自然而然流瀉出來。
孟子批評一些年輕人時曾經說:為長者折枝,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如果這些年輕人做足了“暖男”趙蒙平時的基本功課,習慣養成,那么,不要說為長者折枝,就是見到摔倒有可能被訛的老人,一樣會毫不猶豫地去扶。而這,正是中華民族古今弘揚的正能量。(韓睿)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16廈門高校無償獻血活動啟動 獻血還能“愛心微打印”
- 2014-10-13新羅鳳凰社區創建“愛心小屋” 讓溫情在居民間流淌
- 2014-10-10十多名乘客沒坐上末班車 公交公司緊急調派愛心班次
- 2014-10-09慈善助學愛心敬老 兩岸義工幫寒門學子完成求學夢
- 2014-10-09陳建平:身殘志堅鍛造“愛心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