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15日上午在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強調:“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中國文明網)
關于接地氣,《辭海》有兩種解釋。一曰“地中之氣”。出自《禮記·月令》,孟春三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二曰“不同地區的氣候”。出自《周禮·考工記》,“橘逾淮而北為枳,鵒不逾濟,貉逾汶則死,此地氣然也”。“接地氣”其實是民間用語,引申意指的是順乎人理,接其自然的大地里的力量、大地的氣息,后來引申到政治、藝術等領域,指廣泛接觸老百姓,與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反映最底層普通民眾的愿望、訴求、利益。當領導也好,文藝創作也好,不能讓自己高高在上,脫離了群眾的實際需求和真實愿望。不能浮于表面,而要踏踏實實,深入人心。
不可否認,當前文藝創作的環境良好,可是一些文藝工作者卻感到創作“底氣”不足,對現實生活的主流和本質把握不準,以致難以產生廣泛影響的佳作和力作。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同程度地脫離群眾和脫離現實生活,接不上“地氣”,文藝作品自然難以得到群眾的肯定和支持。因此,推動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基層和深入群眾,把根扎在人民中間,扎在人民生活的大地上,是文藝創作克服膚淺和浮躁的唯一有效良藥。對相當一部分文藝工作者來說,當前面臨的突出問題不一定是“寫什么演什么”、“怎么寫怎么演”的問題,而是如何正確解決好與社會底層相隔膜的根本問題。須知,文藝的宗旨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藝術能感染人、激勵人,能凈化人的心靈,有時一場演出就能啟迪一個人的興趣、引發一個人的愛好、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文藝創作“接地氣”才有底氣,才有生命力,才會創造出“有思想的藝術”與“有藝術的思想”和諧統一的優秀作品,才會創造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經典之作。經典的文藝作品,必然是來源于生活的。不管是抒情也好,贊頌也罷,它們都是孕育在生活當中的。藝術是來源于生活的,生活永遠都是藝術的源泉,地方小調、地方民歌,藝術工作者都可以從中吸取營養。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9-14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藝創作
- 2013-11-12文藝奇葩競綻放 惠安縣文藝創作精品迭出
- 2013-06-30浦城本土劇本入選省重大文藝創作項目庫
- 2013-06-30浦城本土劇本入選省重大文藝創作項目庫
- 2010-06-22讓“高雅”成為文藝創作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