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層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是我們黨矢志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價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發展的自由,也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社會價值目標。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價值取向是不斷實現實質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權,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公正,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權利的獲得為前提,是國家、社會應然的根本價值理念。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過法制建設來維護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制度保證。
公民層面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概括。它覆蓋社會道德生活的各個領域,是公民必須恪守的基本道德準則。愛國是基于個人對自己祖國依賴關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調節個人與祖國關系的行為準則。它要求人們以振興中華為己任,促進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自覺報效祖國。敬業是對公民職業行為準則的價值評價,要求公民忠于職守,克己奉公,服務人民,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職業精神。誠信即誠實守信,是人類社會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道德傳統,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點內容,它強調信守承諾、誠懇待人。友善強調公民之間應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首重儒家
國學廣義泛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狹義則專指傳統文化中的學術經典及其體現的文化精神,包括以中國歷史為背景、以傳世經典為載體、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
回歸傳統是規律
《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人生如此,社會亦然。中國革命以“五四運動”起,大體梳理中國百年發展歷程:1919年—1949年,奪取政權的三十年;1949年—1979年,鞏固政權的三十年;1979年—2009年,改革開放的三十年;2009年—2039年,文化繁榮的三十年。
穩定政治、發展經濟、繁榮文化,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社會發展不同階段的現實需求。《論語》載:“子適衛,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這正是古圣先賢總結的社會發展歷史進程——由國強而民富,由民富而文昌。
由此對照和展望中國社會,我們可以說:新中國成立30年是學習蘇聯模式;改革開放30年是借鑒歐美模式;今后社會發展30年是回歸中國模式。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13漳浦縣開展少先隊“核心價值觀記心間”系列活動
- 2014-10-11福建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層“最美人物”評選啟動
- 2014-10-06核心價值觀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 2014-09-29“福建文明小博客” 強化核心價值觀教育引領
- 2014-09-25南安碼頭鎮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