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祭谷公后祭祖宗”
——泉州市縣(市、區)委書記赴東山縣學習谷文昌精神
東南網8月14日報道(福建日報 施偉)
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入關鍵環節之時,泉州市委和省委第四督導組組織全市各縣(市、區)委書記、市委派駐縣(市、區)督導組組長來到東山縣學習。學習團一行瞻仰了谷文昌紀念碑,參觀了谷文昌紀念館,察看了金鑾灣生態木麻黃片林示范點,聽取了谷文昌先進事跡介紹,并就學習弘揚谷文昌精神、深入開展教育實踐活動進行了交流研討。大家都為東山從半個多世紀前一個風沙肆虐的荒涼海島蛻變為今日美麗富饒的“東海綠洲”所震撼,對谷文昌這位黨的好干部和人民的好書記無不由衷欽佩、肅然起敬。
谷文昌生于1915年,河南省林縣人,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5月隨軍渡海解放東山島,先后擔任東山縣城關區委書記、縣委組織部長、縣長、縣委書記等職,1981年在龍溪行署副專員崗位上去世。他為黨和人民的事業貢獻了畢生心血。特別是在東山任職14年間,他帶領全縣干部群眾拼搏奮戰,從根本上改變了東山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貧窮落后的面貌,不僅為東山邁向國家生態示范縣、全省首個小康縣、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谷文昌精神。
谷文昌雖然已經去世33年了,但他一直活在人民的心中,并沒有因為歲月 的流逝而被人們淡忘。逢年過節,為他掃墓的人群總是絡繹不絕,“先祭谷公,后祭祖宗”在東山縣相沿成習,成為黨員干部踐行群眾路線的亮麗風景。
千百年來,風災、沙災、旱災像三座大山壓得東山的老百姓喘不過氣來。剛解放時,全島19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僅有147畝林木,一年中刮六級以上大風的時間長達150多天。解放前的百年間,風沙吞沒了13個村莊,1000多座房屋,3萬多畝耕地。“春夏苦旱災,秋冬風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災”,是當時東山的真實寫照。
面對多災多難的群眾,谷文昌經常愴然淚下、寢食難安。他反復思考一個問題:“不救民于苦難,要共產黨人來干啥? 群眾分到了土地,種不出糧食,分地又有什么用?”
“挖掉東山窮根,必先降伏風沙”,谷文昌帶領干部群眾向風沙宣戰,踏上了治理風沙的漫漫征途。他走遍了東山的大小山頭,把一個個風口的風力,一座座沙丘的位置詳細記錄下來。他走村串戶,和村干部、老農民促膝長談,制定了“筑堤攔沙、種草固沙、造林防沙”的方案。
從1955年到1957年三年間,東山縣委先后八次組織全縣人民與風沙搏斗,先后種過十多個樹種,幾十萬株苗木,但都失敗了。谷文昌沒有在眾人搖頭嘆息、悲觀失望中退卻,他指天為誓:“不制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
1958年大種木麻黃,因為突然降臨的倒春寒,又一次受到重大挫折。但當發現白埕村有九株幸存木麻黃時,谷文昌綠化東山的希望再次燃起,他鼓勵干部群眾:“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失敗了再干,這就是共產黨人的氣概和風格! 能活九株,就能活九千、九萬,綠化全東山。”他分析了失敗的原因,把精力轉向科學試驗,帶領干部、林業技術員、老農組成試驗小組,堅持“旬旬種樹”,日 日觀察,風雨無阻,終于摸清了木麻黃的生長習性,總結出沙地木麻黃“造林六大技術要點”,并通過多種方式讓廣大干部群眾掌握。經過艱苦努力,至1964年全縣造林8.2萬畝,400多座小山丘和3萬多畝荒沙灘基本完成綠化,30多公里長的海岸線筑起了“綠色長城”。
谷文昌在治理風沙中的探索精神,首創精神,深深震撼泉州市、縣(區)兩級領導的心。他們表示,泉州干部一定要以谷文昌精神為動力,在福建發展中勇于擔當,走在前列,搞好金改試驗區,建好東亞文化之都,為全省經濟社會持續進步作出新的貢獻。
治理風沙,只是谷文昌以民為本、打好基礎促東山長遠發展奠定的一塊基石。這位從戰火中走來、親身參加過解放戰爭的縣委書記,對人民始終充滿深厚的感情。他常說,“為人民服務永無止境”,“人民群眾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工作”,“無論辦什么事情都要有群眾觀點,為群眾著想,從實際出發,不能隨心所欲”。他心中,總是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想的都是如何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干的都是造福百姓、惠及后世的實事,贏得了人民群眾的真心擁戴。東山的老百姓稱贊他是“東山翻身解放的帶頭人,幸福富裕的奠基人”。
谷文昌作風深入,一年到頭大部分時間都在基層,經常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拉家常、問冷熱,既滿腔熱情地對待群眾,為群眾排憂解難,又拜群眾為師,為東山的發展問計于民。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谷文昌提出了“把荒島變綠島、把海島變半島”兩大戰略性的決策。除了種樹把荒島變綠島外,他和縣委一班人帶領全縣軍民在驚濤駭浪中筑造了幾千米的海堤,使東山與大陸相通,天塹變通途,海島變半島,為東山快速崛起、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他在任期間,修建了一系列便民利民工程,卻沒有留下“豆腐渣”,沒有“爛尾樓”,當年他組織修建的雙座水庫及海堤、道路等基礎設施,至今仍發揮著作用。
“谷文昌以民為本,始終關心、維護群眾利益的思想,將激勵著我們在工作中,時時處處為群眾著想,常急群眾之所急,善解群眾之所憂,真正踐行執政為民的宗旨。”泉州市、縣(區)領導在考察中這樣表示。
作為一個縣委書記,谷文昌不僅情系人民,孜孜不倦為人民謀幸福,而且敢于擔當,始終保持清正廉潔的共產黨人操守。
東山解放伊始,就面臨一個非常特殊的“敵偽家屬”問題。國民黨軍隊潰退時從島上抓了“壯丁”4700多人去臺灣,他們的家屬、姻親關系占全島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都成了“敵偽家屬”,各方面都受到歧視。谷文昌說:“共產黨人要敢于面對實際,對人民負責。國民黨造災,共產黨要救災。”他冒著個人丟官降職的風險,建議縣委作出了把“敵偽家屬”改為“兵災家屬”的決定,對他們政治上不歧視,經濟上平等相待,困難戶予以救濟,孤寡老人由鄉村照顧。一項德政,十萬民心。在1953年的東山保衛戰中,許多“兵災家屬”踴躍上前線,有三分之一成了英模。在1957年反右派運動中,他不怕承擔政治風險,對被錯劃為右派的人一部分安排當老師,另一部分幫助他們找出路、謀生計,盡量保護好他們。他逝世后,很多兵災家屬、當年右派的后代去祭奠他,不少人動情地說:“我們已經找不到族譜了,谷文昌就是我們的祖宗。清明時節,‘先祭谷公,再祭祖宗’是我們發自內心的舉動!”
1958年,“密植風”、“高產風”鋪天蓋地,谷文昌堅持實事求是,以科學的試驗精神,頂住“拔白旗,放衛星”的浮夸之風,頂住不切實際的“大煉鋼”運動。
谷文昌嚴于律己、清廉無私,一直過著儉樸的生活,保持了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操,給泉州市、縣兩級領導、督導組同志留下深刻印象。谷文昌曾經說過,“當領導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凈,腰桿要挺直”,他一生都在恪守這個諾言。一件從漁民手中買來的舊大衣,他一穿就是20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一個舊草箱、兩罐自腌的咸菜,是他離開東山時帶走的“家當”;一輛破自行車,是他下鄉調查、勞動時的“坐騎”。他經常告誡家人:“干部家屬不能搞特殊。”小女兒插隊期間回家探親,騎了公家的自行車逛街,被他嚴厲批評。他的妻子史英萍同志長期擔任縣婦聯主任,表現好,能力強,上世紀50年代組織部門曾建議安排史英萍同志當副縣長,他不同意;調任省林業廳后,二女兒結婚,想讓他批點木材做家具,他嚴詞拒絕說:“我管林業,如果我做一張桌子,下面就會做幾十張幾百張,我犯小錯誤,下面就會犯大錯誤。”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和職位高低,在縣級領導崗位上一干就是14年,大躍進年代一度還降低了職務,依然無悔無怨,一如既往地做好工作。“這種公而忘私、一心奉獻的精神,是我們如何當好當代縣委書記的最好標桿!”這是隨團學習考察的泉州多位縣委書記的心聲。
一個縣委書記離世幾十年了,為什么人民群眾依然那樣深情地懷念他、崇敬他?泉州市考察團同志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大家從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時講的一段話中找到了答案:“福建東山縣的縣委書記谷文昌之所以一直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敬仰,是因為他在任時不追求轟轟烈烈的‘顯績’,而是默默無聞地奉獻,帶領當地干部群眾通過十幾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孫后代的防護林,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泉州學習考察團深刻認識到,谷文昌能成為老百姓心中的豐碑,不僅是他的事跡感人至深、發人深省、催人奮進,更重要的是他的事跡體現了一個優秀共產黨人偉大而崇高的精神,谷文昌精神與焦裕祿精神一樣,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具有穿越時空、亙古不變的價值。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生命有限,很多英雄模范人物崇高精神的形成過程也是有限的,但形成了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一個永恒的定格。”
通過學習,泉州市、縣(區)兩級領導同志深深感到,谷文昌事跡和精神與“為民務實清廉”這一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主題高度契合,是一部踐行群眾路線的生動教材,為我們推進各項事業發展、實現中國夢提供了精神動力。
大家以谷文昌為鏡,對標找差,自我拷問,感慨萬千——
感想一:為什么同樣是縣委書記,谷文昌能做到,而我們卻做不到,或者沒辦法做得那么好呢? 是不是我們缺少谷文昌那種心系群眾、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尊重實踐、尊重科學的求實作風,艱苦創業、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廉潔奉公、無私奉獻的道德情操? 學習考察中,不少縣(區)委書記表示,在推進泉州二次創業中,要學習谷文昌精神,不怕困難,加快轉型升級,加快泉州從經濟大市變為經濟強市,為福建新一輪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感想二:為什么谷文昌能在那么艱難的條件下,不屈不撓,勇往直前,摸索治沙規律,研究沙地種植木麻黃的辦法,在逆境中完成了治服風沙、綠化東山的偉業,而我們面臨的發展條件遠遠比谷文昌那個年代好,碰到一些難題卻不能大膽去試、大膽去闖? 是不是我們缺少谷文昌那種執著探索的勇氣? 那種敢啃“硬骨頭”的沖勁? 那種持續攻堅的韌勁?
感想三:為什么谷文昌能扎根東山埋頭苦干14年,做了那么多“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事,而我們干工作往往重顯績不重潛績,顧眼前不顧長遠,注重看GDP,跟經濟有關的大力干,跟經濟無關的、見效慢的不愿意干,做了很多“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而不是民心工程? 是不是我們缺少谷文昌那種“黨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境界,考慮個人利益多了,考慮人民利益少了?
感想四:為什么谷文昌能實事求是,頂住壓力,公正對待“兵災家屬”,敢于抵制浮夸風,而我們往往遇到矛盾困難繞道走,碰到群眾訴求躲著行,面對歷史遺留問題“新官不理舊賬”? 是不是我們缺少谷文昌那種擔當精神,怕越權,怕越位,怕得罪人,怕擔風險,怕能力不足擔當不起,怕律己不嚴而底氣不足?
感想五:為什么谷文昌在領導崗位幾十年能始終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一身正氣、公私分明、甘于清貧,從不以權謀私,盡心竭力地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而我們在縣委書記崗位上沒干幾年,沒為群眾做多少貢獻,就產生了養尊處優、貪圖安逸的思想,生活講待遇,習慣于被服務、被照顧,有時還搞特殊? 是不是我們缺少谷文昌那種“不帶私心干革命,一心一意為人民”的情操,放松了自我要求、自我警醒,“兩個務必”思想樹得不牢?
大家對照谷文昌同志反躬自 問,問及黨性,問及靈魂,問及根源,真正問出了自責,問出了壓力,問出了汗珠,對“怎樣當好縣委書記?”等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更深刻的理解。
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到蘭考調研指導教育實踐活動的講話在每位同志的耳旁反復縈繞:“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縣域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做一個縣委書記、縣長,擔任縣里的領導,是非常光榮、非常有意義的,也是非常不簡單、非常考驗本領的”,“縣一級領導同志要珍惜崗位,秉公用權,安身、安心、安業,多為老百姓造福”……此次赴東山學習期間,泉州各縣(區)委書記紛紛表示,決不辜負總書記的殷切期望,以谷文昌同志為榜樣,把縣委書記這個崗位當作為人民服務的廣闊舞臺,自覺擔負起為人民謀福祉的重大責任,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面前不斷加強黨性修養,擰緊“總開關”,堅定理想信念;在作風建設的路上始終踐行“三嚴三實”要求,扎緊作風“籬笆”,保持清廉本色;在面向未來趕考的進程中加強學習,提升能力,愛拼敢贏,敢于擔當,樹立正確政績觀,善謀打基礎利長遠之策,善接前任未竟之功,善創任上工作之新貌,善留后人成功之機會,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爭創一流工作業績,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返程途中,回望夜幕下萬家燈火的東山,大家依依不舍,懷著崇敬之心來,帶著深深思索走……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6-30長篇通訊《以谷文昌為鏡》引干群熱議:谷文昌精神永不過時
- 2014-06-27以谷文昌為鏡 學做一棵扎根人民心中的木麻黃
- 2014-06-20福建省委教育實踐辦發出通知以谷文昌精神為鏡深入開展對照檢查工作
- 2014-03-26華安縣委組織部掀起學習弘揚谷文昌精神新高潮
- 2014-03-26深入學習弘揚谷文昌精神 扎實開展教育實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