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穎 梁飛琴 吳錫林林佳)距閩清縣城23公里的金沙鎮墘面村,有一位腿腳不便的鄉村醫生,40年來,他默默地守護著村民們的健康。他名叫肖武貴,大家都稱他為金沙鎮的“健康守門人”。
2年多前,兒子肖拱秋回到了老家,和他一起支撐著鄉村衛生所,這讓肖武貴十分欣慰。
近日,福建醫科大學研究生院“情暖金沙”赴閩清實踐隊在考察村衛生所時,了解到這對父子兩代村醫的故事,感動不已,“這是大愛與堅守的最好詮釋”。
不斷學習,為村民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肖武貴腿腳不很方便,“這是年幼時腦膜炎高燒未能及時診斷,延誤了病情,于是一條腿落下了殘疾”。
這段切身經歷加上父母體弱多病,高中畢業后,肖武貴立志從醫,于是成了村里的赤腳醫生。
和那個年代的許多赤腳醫生一樣,肖武貴毫無醫學基礎。他只能一邊工作,一邊不斷學習討教。當年為了掌握針灸技術,他一遍又一遍地在自己的身上試針。為了學習中醫,他拖著瘸腿,帶著藥冊,不辭辛苦地到山里辨識草藥,曬藥、切藥,樣樣不落。他曾參加過福建醫大舉辦的鄉村醫生培訓,并利用業余時間閱讀醫學書籍和學術期刊,遇到難題更是從不放過。
要為村民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抱著這樣的想法,今年60歲的老肖,學習的勁頭一直很足。10余年前,當時已經行醫30年的老肖看到農村中風逐漸高發的態勢,還不辭辛苦跑到閩清縣醫院,專門學習中風的治療。兒子肖拱秋是藥學專業畢業,父子倆經常探討新藥的使用,老肖的用藥也在與時俱進。
不僅愛學習,老肖也挺愛琢磨。農村衛生所沒有高級的檢查設備,肖武貴就總結了一套常見病和多發病的救治經驗。有時碰到疑難雜癥或者危重病人,他總是作出對癥處理后,想方設法幫助病人轉到上級醫院,爭分奪秒挽救生命。
無論多晚,肖醫生都會到家里來
由于肖武貴技術過硬,口碑極好,周邊村甚至外鄉村的病人都找他看病。而村民更是對他的“有求必應”豎起大拇指。
無論何時一接到村民電話,老肖簡單問詢癥狀后,立馬起身拿起藥箱,騎著摩托車就出診。村里一位93歲的老人說:“只要一個電話,無論多晚,肖醫生都會到家里來。”
“小時候父親就是這樣忙忙碌碌。即使半夜里門被叩響,他也立即背上藥箱出門。”肖拱秋告訴我們,“當時沒有交通工具,他就拖著病腿,帶著沉重的急救箱,奔走于山間小路。有時候病人病情反復,每次發作,都請他出診,他從不厭煩。每次出診,父親總是等到病情穩定才會放心回家,經常深夜聽到他回家的開門聲。”
如今,求醫的敲門聲變成了手機鈴聲。家人擔心年紀大了夜間出診不安全,讓老肖晚上睡覺關機。可肖武貴依然堅持24小時開機,無論多晚,無論刮風下雨,只要有人叫,都堅持出診。
40年來,肖武貴的足跡遍及金沙鎮的每一個角落、每條巷道,對村里老人、病號的情況都熟知心中。村里有些五保戶行動不便,老肖便主動上門,分文不取診費。
肖武貴的業務能力和醫德得到了認可,成為了當地群眾信得過的好醫生。1993年他被衛生部評為“全國優秀鄉村醫生”。
兩次干預,最終子承父業
在肖武貴的影響下,家里的后輩很多都選擇了學醫。但是高考填報志愿時,兒子肖拱秋原本希望去念計算機專業,最終在父親的勸說之下選擇了醫學。兒子畢業后,老肖再次“干預”了他的就業抉擇,因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兒子能夠繼承自己的事業,回鄉繼續為鄉鄰們服務。
面對回村的選擇,家中有人支持更有人反對。起初,從漳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畢業的肖拱秋不想回來,“覺得農村生活單調,沒發展前途。藥學專業出身的同學們都在做醫藥代表,自己也猶豫過,甚至為了回村差點跟女朋友分手。爺爺奶奶也反對,覺得回村是水往低處流”。
但是考慮到父親年紀越來越大,需要有人照顧幫忙,再者擔憂村衛生所后繼無人,村民再次面臨看病難的問題。最后在村干部、村民的再三動員下,肖拱秋辭去了在廈門薪資可觀的工作,兩年多前回到了家鄉的村衛生所。
“雖然去城里開門診收入可能會更好,但是幾十年了,心里放心不下村里這么多人,無論如何,不會離開。”40年行醫生涯,老肖覺得無怨無悔,“醫者父母心嘛。雖然鄉村醫生很辛苦、很清貧,但是我們會繼續把診所開下去,不然村里就沒人看病了。”
對于老肖的擔憂,兒子肖拱秋表示現在逐漸理解父親的想法,“既然回來了就會在這一直做下去”。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8-05盧靜:全心全意守護著病人的安全
- 2014-08-05林惠文:用愛守護者光榮院里的每一位老人
- 2014-08-0410個人,守護著13.6萬平方公里海域的安全
- 2014-07-29他們,用法律來守護誠信
- 2014-07-22"熊貓血"守護者穿梭酷夏極寒 百米沖刺取血漿守護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