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血站“小南極”存放著珍貴的“熊貓血”。
地球上自然溫度最低的地方在南極,零下89.2℃。廈門也有一個“小南極”,溫度達到零下79℃。這就是中心血站的冰柜,“小南極”保護的是“熊貓血”。
守護著這個“南極站”的,是中心血站供血科的7名工作人員。若到真正的南極,人至少有個慢慢適應的過程,但在這里沒有,每一次入庫取血,就得接受驟冷驟熱的考驗。南方人怕冷,但是冬天對他們來說比夏天更有“人情味”,因為工作時溫差可以減少十幾度。越是酷暑溫差越大,越是一種挑戰。
廈門晚報訊 文/圖 記者 蘇奇 通訊員 王宇征
-20℃
徒手為“冰血”貼標,一天最多超千袋
林雪琴是中心血站供血科主任,1990年廈門血站正式建站,就在這里工作了,是血站的“元老”之一。
她說,一袋血采集后,先要送到供血科交接,再到成分科濾白和分漿,隨后回到供血科進入待檢庫,等待血液檢測結果報告。合格的貼上標簽進入合格區,存疑的則要再次檢驗,仍不合格的將進行報廢處理。
紅細胞、冰凍血漿、機采血小板等每種血液成分都有自己唯一的標簽,這是它們的“身份證”。標簽上標有名稱、容量、儲存條件、有效期及血站名稱、許可證號等內容。化驗合格后,所有的標簽都得手工貼上去。
“血漿拿出來的時候,都是-20℃以下,跟冰塊一樣,非常難貼。” 她說,多的時候他們每天要貼1000多袋,平均每天貼600多袋。貼標簽得兩人輪換著來,如果一個人貼一上午,手都會凍僵。
“不能戴手套,戴了手套不好操作。”林雪琴說,凍成冰塊的血漿如果不小心摔到地上就裂了,“這些都是很珍貴的救命血,一袋都不能浪費。”
林雪琴說,因為常年在驟冷驟熱的環境中“穿越”,她和幾名工齡較長的同事都落下了職業病,每到陰雨天氣,手指關節和膝蓋便會酸痛。
-31℃
一個人沖進倉庫去取血,一個人在外面接應
市中心血站現有庫存最多的是O型血漿,包括新鮮血漿和普通血漿,有100多萬毫升。供血科待檢庫有一間小屋,專門用來存放這些血漿,門口的液晶顯示屏上亮著一個數字:-31℃。此時,記者用隨身攜帶的溫度計,測到的室外溫度是35℃。
拉開一道看似普通的金屬倉門,一陣看得見的刺骨寒氣撲面而來。雖是大白天,但里面的光線十分昏暗。“麻煩開下燈。”記者忍不住提出要求,得到的回答是:“已經開了,燈都被霜遮住了。”
當眼睛適應了倉庫里的光線后,記者看到,倉門上結了厚厚的一層冰霜,里面擺滿貨架。五層的貨架上,小包的血漿被打包成一個個大包,所有架子上都掛滿冰凌,有的長達10厘米。林雪琴說,這里的冰每隔兩三個月都要定期請專人清掃,否則空間都會被冰霜占滿。
“在倉庫里面不能待太久,你一進去就會懷念外面溫暖的世界啦。”她說,到倉庫里取血漿,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挑戰。為了減少出入倉庫的次數并盡可能縮短時間,他們都是按需求做好計劃,每次進去兩個人配合,一個迅速沖進去拿,另一個則在外面接應,一趟過后兩人輪流交替著進出。
為了避免工作人員凍傷,血站準備了兩件軍大衣。剛開始,大家進出血庫都會穿上大衣,但時間久了,他們發現穿了大衣身體變得濕重,行動不利索,雖然可以保暖但取血漿卻不方便。現在大家索性都直接沖進去,咬咬牙忍一會。
由于血漿有保存期限,因此每次進去都必須找到并取出最早放進去的先用。“冬天我們都穿羽絨服,溫差沒那么大,進進出出感覺稍好一點。最可怕的是夏天。”林雪琴說,夏天大家都穿著單衣單褲,進去一趟太煎熬了。
現在,只有清理冷庫的工人才會穿棉大衣進去,他每次工作要兩個小時左右,即使穿著棉大衣也受不了,干幾分鐘就得跑出來暖暖身子。
-50℃
半小時內速凍成冰,以保存凝血因子
林雪琴到中心血站之前,在醫院當護士,也采過血。
“血站建站那時候,血液還是買的。當時整個廈門臨床用血量并不大,保存血液用的是冰箱,血站有兩三臺。”她說,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儲血的設備也多了起來。近幾年,由于手術病人越來越多,加上同城化帶來的外地病人,臨床用血量猛增。
血站日常采集的血液運回后,都會在2.5個小時內進行濾白和分漿處理。不同的血液成分有不同的保存溫度:全血和紅細胞在4℃±2℃內,可保存35天;血小板要在22℃±2℃并不斷振蕩,可保存5天;新鮮冰凍血漿在-20℃以下保存,可保存1年。
制作成分血血漿時需要在30分鐘內速凍成塊,這樣才能保存住其中的凝血因子,達到最佳治療的效果。林雪琴指著一臺速凍箱告訴記者,工作時,它的溫度可以低至-45℃至-50℃。
-80℃
皮膚一碰就會被粘住,要戴厚厚棉手套
血庫有兩臺單獨擺放的冷柜,看到柜門上顯示的數字,記者吃驚:-79℃!這個溫度幾乎達到地球表面的極限低溫。而在這個“小南極”,是“熊貓血”賴以生存的地方。
林雪琴說,之前很少有機會打開這兩臺“寶庫”,但最近頻頻開啟。在廈門血站倡議發動下,廈門稀有血型者成立了互助小組,平時如果遇到患者有需求,便會召集他們獻血。“人一年中只能捐獻兩次全血,那些‘熊貓血’實在是太珍貴了,更不能讓他們輕易獻血。”她說,稀有血型非常寶貴,在日常采血中采集到的這類血液,血站會進行超低溫冰凍保存。
產科手術中,一般需事先準備兩個單位(每個單位200毫升)的血液,以備產婦大出血時使用。有時候,醫院要求血站為稀有血型產婦備血,但召集志愿者備完血后,因產婦失血不多用不上,這些寶貴的血液也會被冰存起來。
對于需要冰存的稀有血型紅細胞,血站在其中加入冰凍保護劑(甘油),冷凍在-80℃的極低溫下,可以存放10年。打開柜門前,林雪琴先戴上了厚厚的棉手套。她說,在如此低的溫度下,是絕對不能用手直接取血的。“皮膚一碰到就會被粘住,會嚴重凍傷。”她說,新來的員工都會進行相應的崗前培訓,到目前為止還沒發生過因取血被凍傷的情況。
由于周邊地區的血站較少有稀有血型血液庫存,稀有血型互助組也沒有廈門完善,很多稀有血型病人也轉院來廈門就醫。這樣一來,廈門稀有血型用血的負擔也越來越重了。
記者體驗
逃離“極地” 暖意“愉人”
穿著短袖短褲站在冷庫門外,里面冷氣襲來,記者立刻感到膝蓋如針扎般刺痛,才幾秒鐘便直打哆嗦。身為土生土長的廈門人,同樣穿著短袖衣褲的林雪琴,卻若無其事地將頭探進冷庫。
走進冷庫,仿佛一切都被凍住了,記者相機的鏡頭和眼鏡片上也蒙了一層薄霧,模糊不清。天花板、地板都裹著冰霜,兩側的貨架也是亮晶晶的,制冷器上倒垂下來的冰柱如同鐘乳石。
堅持了十幾秒,記者終于被刺骨的寒冷打敗,飛快地逃離了那個“極地”。一出大門,熱風撲面而來,頓時有一種時空錯亂之感。平時令人畏懼的35℃高溫,此時竟有了令人愉悅的暖意。
行業現狀
每年得有5萬人獻血才夠
記者從廈門中心血站了解到,廈門目前每年的用血量約14噸,機采血小板5000個治療量,每年約需5萬人獻血才能滿足臨床的用血需要。
血站先后建立了機采血小板獻血組、稀有血型互助組、AB型互助組等隊伍,其中機采組有近3000人,稀有血型互助組有約500多人,對保障臨床血小板及Rh陰性血液供應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我市醫療水平的提高、城市發展及同城化建設等,我市臨床用血量逐年增長,用血壓力也越來越大。
結束語
36℃的高溫,讓身處夏日酷暑的人們難免心情煩躁。本報策劃的“冷熱兩重天”系列報道,讓讀者跟隨記者的鏡頭,體驗了從極熱到極冷的各種職業“冷暖”。
夏日的高溫,對他們來說,有時候是嚴峻考驗,有時候卻是“溫情”脈脈。無論是怎樣的感受,他們都是用自己的體力和毅力挑戰環境的極限,發出三伏天勞動者的最強音。
當然,還有更多的勞動者,在這個炎炎夏日堅守自己的工作崗位。記者的鏡頭無法延伸到更廣闊的空間,請允許我們用最真誠的祝福,向所有勞動者致敬。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7-21莆田城廂區常太鎮派出所民警 樂當百姓的守護者
- 2014-06-23杜絕舌尖“剩宴” 守護舌尖文明
- 2014-06-23“誠信媽媽”用生命守護誠信
- 2014-06-18福州狗狗版“生死不離”:兩狗爭相守護死去同伴
- 2014-06-16愛心媽媽組“愛心家長護導隊” 成孩子們的守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