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出席全國電影工作座談會,強調(diào)中國電影已進入發(fā)展快車道,迎來繁榮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要全面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lǐng),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相統(tǒng)一,著力增強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中國文明網(wǎng))
所謂市場化崇拜,是說,隨著商業(yè)時代的到來,影視導演和制片人,越來越將票房價值當成了藝術(shù)追求的最高目標,這樣做當然也不能算錯,但為了吸引眼球,擴大票房,作品陷入庸俗化、惡俗化,極端市儈,甚至帶有低級趣味色彩,這就適得其反了。
這樣的作品雖然得到了所謂的市場認同,因為情節(jié)拜金,不乏“葷詞”,人物形象唯利是圖,毫無追求,渾渾噩噩,這對于社會,以及價值觀還不夠穩(wěn)定的青少年,就會形成嚴重的負面沖擊和誤導,讓他們認為拜金主義、金錢至上、西方的庸俗消費主義傾向,就是時尚價值觀,認識到紙醉金迷的生活就是生活的全部,社會的主流。這種電影,雖然得到了錢,卻失去了職業(yè)道德、社會公德、積極的價值引領(lǐng)。
比如郭敬明的電影《小時代》,片尾曲故意把“愛上你”“愛上我”的“愛”字隱去,而唱成“上你”“上我”,語言粗俗、鄙俗、廉價、庸俗,崇尚拜金和消費主義等,對傳統(tǒng)價值觀,以及勤勞、純潔、純情、高尚、高雅的價值觀形成了嚴重的沖擊,這樣的“精神鴉片”,票房價值越高,其殺傷力越大,社會危害就越大。所以《人民日報》給予了尖銳批評:“如果僅僅停留在物質(zhì)創(chuàng)造和物質(zhì)擁有的層面,把物質(zhì)本身作為人生追逐的目標,奉消費主義為圭臬,是‘小’了時代,窄了格局,矮了思想……因為票房有利可圖,就無條件地縱容《小時代2、3》的出現(xiàn),物質(zhì)主義和消費主義引導社會思潮,小時代、小世界、小格局遮蔽甚至替代大時代、大世界、大格局,個人或者小團體的資本運作或許成功了,但是一個時代的人文建設和傳播卻失控了。”很有道理。
人的價值觀的發(fā)展,就是一片廣闊的水塘,我們不為水塘輸入、提供潔凈的水源,污染性的水源就會俯沖過來,對池塘形成嚴重污染。孩子的心理、社會的心理,我們不去播種核心價值觀,灰色價值觀、庸俗價值觀,就會乘隙而入,嚴重腐蝕人的心靈、社會信仰,摧毀傳統(tǒng)價值觀的堤壩。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6-23庸俗炒作狀元不如多鼓舞個性學生
- 2013-10-30歷史讀物應通俗而不庸俗
- 2013-04-02要清明,更要文明 清明祭祖 但表心意勿庸俗炫富
- 2013-04-02清明祭祖 但表心意勿庸俗炫富
- 2013-04-02要清明,更要文明 清明祭祖 但表心意勿庸俗炫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