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偉(中)在村民家中征求對村發展的建議。(資料照片,肖咸強 莊國輝 攝)
東南網-福建日報7月2日訊(本網記者 劉益清 何金)群山蒼蒼,霧接天邊。6月25日下午,在泉州市泉港區與洛江區、仙游縣交界的老區黃田村北山之巔,記者看到,一條剛鋪上水泥的道路,逶迤連接到與黃田相鄰的仙游園莊鎮東平村。
“去年,老支書陳其偉辭世前就打下路基,最近這條連接兩縣區的老區公路剛鋪完水泥路面,終于圓了老支書的心愿?!秉S田村現任村支書、村委主任陳偉聰對記者說。
站在北山,眺望黃田村,但見村道綠樹成蔭、溪水潺潺,紅色農舍點綴其間,一派欣欣向榮的新農村發展畫卷。這里的一切,永遠不會忘記:2013年7月7日深夜,幾十年如一日、帶領村民發展致富的領路人——陳其偉老支書,因積勞成疾,突發心肌梗塞,倒在了村部的值班室。
陳其偉生命只有56年,卻深深扎在黃田村的泥土里、黃田村民的心坎上。如今,一晃又一年,夏日的綠樹長滿山坡,美麗的筆架山讓人流連。可往年那位匆匆走過的老支書,今年再也沒能來了。
修路的情結
黃田村是革命老區基點村,地處泉港、惠安、洛江、仙游交界處,四面環山,發展一直比較滯后,一度還是泉州市級重點幫扶村。通公路以前,村民買個化肥、日用品的,都要肩挑背扛,走30多公里的山路。
陳其偉深知沒有公路的苦,將修路作為村民脫貧致富的頭等大事。可一個集體收入不過區區幾百元的山村,怎么修得起路?
陳偉聰說,這幾年,自己和陳其偉跑了很多部門,在各級支持下獲得建設資金。2001年,朝陽公路樟腳至黃田段8公里多的山路修起來了;現在,黃田村11個自然村都通了水泥路,總里程達47公里。
記者驅車進入朝陽公路黃田段,一條寬闊水泥路沿著山勢蜿蜒向涂嶺老區深處延伸。只見很多彎道經過截彎取直,變寬了不少;靠山谷懸崖一側的路邊,都裝上了石柵欄或鋼柵欄。窗外,綠樹紅葉郁郁蔥蔥,山風清新沁人心脾。
在蜿蜒起伏的大山中修起這么長的公路,陳其偉付出的心血和精力,村民點點滴滴看在眼里。
白天,陳其偉卷起褲腿和村民們一起干活;晚上,陳其偉還在村部研究修路的事。
村民吳炳輝知道,騎車技術不好的陳其偉總是拜托他載著,到一條條道路勘察。修路工程密集的幾年,陳其偉原本略駝的身子因彎腰頻繁,顯得更加佝僂了。
2010年,在修朝陽公路延伸至洛江馬甲的山路時,陳其偉患上重感冒。而5月底的連日暴雨,讓陳其偉十分掛心剛修一半的路。陳其偉讓吳炳輝騎車載他看看。“山路泥濘,騎得膽戰心驚。”吳炳輝說,穿著雨衣雨鞋的陳其偉,細細看了一遍工地,兩個多小時后下山,陳其偉全身淋濕,感冒加重??傻诙欤蠹铱吹剑惼鋫ビ衷诼飞厦盍?。
兩年多后,朝陽公路——這條黃田村民日思夜想的對外通道終于通車了。
“1987年,老支書一上任就開始修路,到他突然離去的那天,還在為修路的事奔波?!标悅ヂ敾貞浾f,老支書去世的那天是小暑,天熱得喘不過氣來。早上7點多,兩人就去查看村道裁彎取直工地,然后趕到泉港、惠安兩地相關部門申請美麗鄉村建設項目;中午在惠安街上吃了一碗稀飯后,就在車里休息;下午,又趕回工地安排施工任務;傍晚,又翻山越嶺到仙游縣園莊,協商兩地道路擴建連接的事。奔波了一天回村后,他又到村部值班整理匯報材料。
“這26年,他就是一把‘鐵犁頭’!”一談起陳其偉,作為發小的村民陳云騰眼眶就紅了。他說,一開始修路沒有錢,陳其偉就拿起鋤頭,帶頭挖山修路,工期緊張時連續一個星期沒回家。由于水泥必須連續澆注,遇到晚上施工,他就通宵熬到天亮。為了籌集資金,他26年間,不僅不分晝夜地向各界爭取資金,還賣掉自己的拖拉機帶頭捐資。修朝陽公路時,他甚至以私人名義借了不少錢用來墊付工程款,過年時討債的人一撥一撥找上門,把一個大男人硬生生地逼哭了。擦完淚之后,他又趕到修路工地。
孩子深夜突發高燒時,他在修路工地上;愛人突然離世時,他在修路工地上;父親病危時,他還在修路工地上……陳其偉這份執著和干勁感動了全村干部群眾,大家紛紛拿起鋤頭、鏟子到工地義務勞動,不要一分錢。一名包工頭對陳其偉說:“就沖著你這股勁頭,我就是不賺一分錢,也要幫你把路修好!”
憑著早日讓群眾走上致富路的這股執著勁頭,從1987年至今,陳其偉爭取落實各級幫扶資金3700多萬元。如今,他帶領村民開通了黃田至周邊所有村落的道路,并且路面全部硬化,村民到山外時間由原來的4個小時縮短到半小時。
脫貧的夢想
時隔一年,記者再來到黃田村。談起老支書,黃田村民或沉默或哀傷,他們仍沉浸在失去老支書的悲痛中。
“作為一名農村黨支部書記,先進性就體現在是否能夠團結帶動一幫人干事業,把村里的事當作自己的事,把群眾當作自己的兄弟,多為群眾辦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把群眾的微笑當作自己最開心的事?!痹陉惼鋫パb滿了兩個大箱子的村工作筆記里,寫著這樣幾句話。這些筆記見證了他20多年來扎根基層,清正廉潔,帶領干部群眾修路、造林、建養殖場,一心一意謀發展的生動故事。
黃田村有11個自然村,2300多名村民?!吧筋^光溜溜,河水溪中流。女人走仙游,男人到處溜?!表樋诹镎f的是早年黃田困苦,姑娘都嫁到鄰縣仙游,男人無田可種,沒有活路,光棍多的景象。
陳其偉的父親是老地下黨員,母親是老交通員,父母親的人格影響著他。1987年12月,陳其偉任村支書。那時的黃田村荒涼破落,羊腸小道、破舊鵝卵石房,水、電、路、電視、電話,樣樣不通。
71歲的周太源在村里當了45年文書。他回憶道,1987年至1997年,陳其偉帶領村民整修了大壟至黃田、黃田至筆架林場,黃田至溪坪、溪坪至蔡田20多公里山路;1991年,高壓線路架到黃田,黃田人用上電;1995年,小學教學樓落成,老師學生們告別了搖搖欲墜的泥土房。
奄前自然村的陳阿婆對自來水的感受最深。她說,黃田村村民一直吃山泉水,用水緊張。1995年,陳其偉勘察發現,奄前村山泉多,便跑部門籌來資金,定線路,買水管,村民們投工投勞,很快,自來水通了。那天,村民燃起鞭炮慶祝:“我們是涂嶺鎮頭一個通自來水的村莊!”
周太源向記者列舉村里的變化:1995年,村部大樓建成;1999年,改造40千瓦水電站;2001年,建成小學教師宿舍樓;2002年,建成125千瓦水電站;2003年,辦起鐵觀音茶廠;2004年,辦起服裝加工廠;近幾年,養殖場、養魚場、茶場紛紛辦起來了。據統計,1987年,黃田村村民人均純收入120元,到2011年,達到1.1萬元。
去年,一位在龍巖工作的干部時隔10多年后再到黃田時,感到黃田的變化太大了?;佚垘r后,這位與陳其偉素昧平生的干部寫了一封信給陳其偉:“我雖不是農村干部,但家居農村,深深理解農村干部創業的艱辛。兩次到黃田村,村貌的變化令人驚喜。聽友人介紹才知您是領路人,有您這樣的村官村民有奔頭,感謝您!”
發展與堅守
黃田村里有片30畝水塘,方慶珍是村里水塘漁場負責人。之前,方慶珍在外地做建筑,收入不錯。2009年,陳其偉找到熱心村里公益的他:“你見多識廣、資金充裕,能不能引進什么項目?”方慶珍說,生態養魚不錯。
這想法與陳其偉不謀而合。第二年,方慶珍和朋友投資200多萬元建起漁場,養起中華鱘、鰻魚苗等。陳其偉幫忙將通向漁場的山路鋪上水泥,得知漁場資金有限,又幫著向上級申請扶持資金。如今,這個漁場規模逐年擴大,年產值已達數百萬元。
村里的養殖戶曾松貴對陳其偉同樣印象深刻。2012年,曾松貴找到陳其偉,想利用山上空地養殖黑山羊。很快,經村兩委研究,通過了這個項目?,F在,1000多只野雞和200多頭黑山羊成了這片山崗的一道風景。曾松貴說,下一步一定要按其偉的囑托,擴大養殖規模,修好上山的路,并幫助其他村民學技術。
在村里經濟發展、村民致富的同時,陳其偉將目光放在人才選用和班子建設上。“發展一個村,靠一個人的熱情是不夠的,村級班子是保障。要把有文化、事業心強、勇于奉獻、開拓創新、立志改變家鄉面貌的年輕能人選拔到村級班子中?!标惼鋫ピf。
陳志云高中畢業到部隊當兵,退伍后在外做工程,去年因有事在家待了很長時間。陳志云能吃苦、有文化、在部隊入了黨,陳其偉有事沒事就往陳志云家跑。久了,陳志云才明白過來,原來老支書想讓他留在村里幫忙?!罢f實話,我猶豫了很久。”陳志云說,在老家單調不說,工作補貼每月只有1000元,比以前收入少了許多。后來,老支書的人格魅力感染了我?,F在,27歲的陳志云是村黨支部副書記。
采訪中,村民們告訴記者,黃田村有條不成文的規矩:任何人不得砍伐山林?!耙l展經濟,更要保護青山綠水?!标惼鋫o數次提過。
2003年,陳其偉一直思考著怎么讓黃田村的光禿禿的山頭變綠,便找到閑暇時種些經濟林的村民老吳:“你種過經濟林,知道好處,干脆你當護林員幫著宣傳,動員大家種樹?!焙髞?,為了推廣綠化,陳其偉多次到村民家中動員種樹。很快,九垵山600畝山地種上經濟林。三四年間,黃田村1萬多畝山地也種上了綠樹。
朝陽公路開通后,有個老板看上了黃田的瓷土礦,前來聯系說要開挖,每年給村里上百萬元。當時多數村民都動心了,但卻被陳其偉一口拒絕了,他說:“如果開挖瓷土,必然會破壞水土,我們發展經濟,決不能以犧牲青山綠水為代價?!焙髞?,陳其偉帶領村民在荒山上種起大批林木,并引來礦泉水廠、珍稀苗木基地、有機茶葉基地等一批無污染項目。
不僅不讓毀林,陳其偉還發動村民在房前屋后種樹,并引進桂花、香樟樹、紅豆杉、黃花梨等名貴樹種。昔日黃灰一片的黃田村,如今“村在林中,林在村中”,處處郁郁蔥蔥。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2-27追記最美書記文建明:用生命拓寬群眾的“深度”
- 2014-02-21他又“出差”去了——追記廈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師蓋軍銜
- 2014-02-21“藍領先鋒”追夢人——追記廈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師蓋軍銜
- 2014-02-20追記全國勞模、廈工培訓中心總監蓋軍銜:一名產業工人的報國情懷
- 2013-12-06一堂沒有講完的質量分析課 追記“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鄭開華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