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將“環境質量”納入評價范圍
《2014年中國省市區生態文明水平報告》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區域協調發展與政策研究”(批準號07&ZD010)研究成果之一。在這份代表國家社科研究高水平的報告中,有兩個重要指標:生態效率指數(EEI)和環境質量指數(EQI)。報告采用數據為各省份2013年相關數據。
生態效率指數是衡量一個地區消耗單位生態資源所換取的經濟發展程度,表征了一個地區生態資源的利用效率。環境質量指數則是衡量一個地區的自然環境遭受污染的程度以及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狀況的指標。
楊開忠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往年的生態文明指數(ECI)單純強調經濟活動對全球生態沖擊程度的最小化,實際上只包括生態效率指標,忽視了地方自然環境質量的好壞。這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2002年—2012年我國突出強調節能降耗減排的要求。
然而,隨著近年環境污染嚴重加劇,尤其是空氣污染形勢嚴峻,霧霾頻現,人們的身體健康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為切實改善環境質量,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明確提出了到2017年的治理目標及行動措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再一次強調了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的重要性,與人們身體健康息息相關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
為適應人們對生態文明發展的新期待和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要求,進一步體現生態文明以人為本的原則,本次報告中,該研究組嘗試在原有生態文明指數的基礎上,在兼顧生態效率的同時,將環境質量因素納入生態文明評價的范圍,進而使生態文明指數更加完善。
研究組在總體考察和研究了目前我國公開公布的環境質量數據狀況后,將空氣質量綜合指數(AQII)作為核心指標用來表征環境質量狀況。“僅采用AQII表征環境質量狀況并不意味著水環境、土壤環境等自然環境質量不重要,而是由于空氣污染對于人們身體健康影響最為直接,對于環境質量具有極強的代表性。”楊開忠說。此外,在數據方面,我國水污染主要是流域監測數據,很難劃分到省市區一級,影響了數據的可獲得性。
研究組將標準化后的生態效率指數和環境質量指數加權合并(兩者的權重分別為0.3和0.7),便得到修正后的2013年生態文明指數(ECI)。楊開忠表示,生態效率指數衡量的是一個地區人口的自然資源消費,其影響不局限于本地;而環境質量指數是一個本地概念,直接反映了本地空氣質量對人們健康的影響,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更為相關,因此,研究組賦予環境質量指數更大的權重。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6-09莆田市婦聯四措并舉助力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
- 2014-06-09晉江市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月系列活動精彩紛呈
- 2014-06-04泰寧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
- 2014-05-28福建不斷推出新舉措 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改革發展
- 2014-05-26生態文明建設與資源法制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