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養院醫生到山村走訪病人寧養院醫生到山村走訪病人。。
東南網-福建日報6月24日訊(本網記者 林智嵐)
編者按
今年1月,本報《政文》版推出《守望我們的價值標桿》專欄,率先在省內媒體中開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報道。為進一步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報道的影響力與可讀性,專欄今起重點宣傳一批守望相助的女性典型,通過挖掘身邊“慈母、孝女、賢妻、善鄰”的感人故事,展示典型所蘊含的正能量,積極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晚期重癥患者,行走在通往天堂的階梯上,其實比常人更渴望得到心靈的慰藉和精心的照料。14年來,因為福建省立醫院寧養院醫護人員的奉獻,6000多名貧困的晚期癌癥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時光,得以感受人間的真情與關愛,安詳地走完人生旅程。
2002年12月,由李嘉誠基金會提供資助,省立醫院寧養院成立,為最貧困的晚期癌癥患者免費送上護理指導、心理輔導、止痛等服務。
把美好留在最終的記憶里
省立醫院寧養院辦公室主任張曉芹,曾在省立醫院血液科工作。“當時,一個高三的花季少女得了急性白血病,醫院用盡辦法都無力挽回。”她離世的那天,全班同學都來送她,同學們手捧蠟燭,在病房門口排成了長長的隊伍。女孩留下一封遺書,只有這么幾個字:“媽媽,我不想待在冰冷的病房,我想回家。”作為醫生,張曉芹看多了生死,但這封遺書,卻深深地撼動了她。“晚期的重癥患者究竟想要什么,我們明白嗎?難道他們只能沉默地接受治療,只能無奈地掙扎在病床上,從此與美好絕緣了嗎?”
寧養院一成立,張曉芹欣然前往。“我們要讓晚期重癥患者減輕病痛,教他們在生命的逆境中起舞,將人間的美好留在他們最后一刻的記憶中。”憑著真情和愛心,寧養院醫護人員14年來不停地奔波于福州五區八縣崎嶇難行的山路上,行走在陋巷昏暗的階梯上。
寧養院工作室里有一面墻,患者的資料做成卡片插在上面,而患者病逝后,卡片會被取下。每天都有“新人”來到寧養院,每天也有人溘然離世。寧養院一天服務對象有90至120人,所有工作都由8名工作人員完成,包括3名醫生、2名護士、1名司機、1名文員,另外還有1位義工。寧養院規定,病人辦好手續的10個工作日內,醫護人員必須上門出診,每天上午走訪3-4個病人,每個人不能少于30分鐘。除了每天輪流上門出診外,還有門診服務、咨詢服務、護理常識指導等。
“面對的是最痛苦的病人和殘缺潰爛的肢體,沒有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根本勝任不了這樣的工作。在選擇工作人員時,除相關專業素養外,還有3個附加要求:有愛心和閱歷;會溝通,表達能力強;沒有與病人發生過糾紛。”張曉芹說。
一位患者家屬來寧養院代姐姐領藥。“對于我們這樣的低收入家庭,寧養院是我們的最后希望。”
給患者帶來人間的善良
寧養院在實施寧養救助計劃中,不僅要盡量減輕癌癥對病人身體所造成的巨大痛苦,更要從精神上安慰病人,解除心理上的恐懼和痛苦。“晚期癌癥患者,除了身體疼痛,還有心理的痛苦,往往有很多糾結放不下,我們要幫助他們放下心中的千千結。”張曉芹說。
有一對老夫妻,丈夫得了晚期癌癥,經常與妻子慪氣。寧養院的醫護人員多次溝通勸解,終于使丈夫卸下沉重的心靈枷鎖,安然離世。
平等的關懷,是患者除了止痛藥以外最需要的東西。告別患者前,她們會說:“我們很快會再來看你。”寧養院的醫護人員出診一兩次后,患者就將他們當成親人,說出心里話、回憶自己的一生、訴說自己的遺憾、解開心中的郁結……
福州馬尾一位30多歲的女病人,身邊只有一個15歲的女兒。她擔心女兒年幼無法料理自己的后事,為此憂心忡忡。寧養院的醫護人員聯系了馬尾一家醫院,在患者生命的最后2天,將她送進醫院,由醫院免費替她處理后事。寧養院人員還替患者的女兒,聯系了一家愛心企業,免費供她吃住。15歲的孩子給寧養院寫了一封感謝信,她說:“謝謝善良的你們,給了我們最無私的幫助,今后我也會像你們一樣,盡可能地去幫助別人。”
每天,寧養院都會接到家屬打來的電話,工作人員會耐心細致地和他們攀談。“患者去世我們的服務還不能算結束,要做到家屬放下包袱、患者和家屬生死兩相安為止。”張曉芹說。
在寧養院全體醫護人員的齊心努力下,晚期癌癥患者改善了生活質量,存活2至3年以上的大有人在。一位2010年3月來到寧養院的依伯至今健在,今年已經84歲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6-23讓養老普惠公平之旅續航
- 2014-06-17讓養老充滿文化味
- 2014-06-05河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愛心食堂有免費的午晚餐
- 2014-05-19石獅農村居家養老:老人舒心,孩子放心
- 2014-04-28南平:孤寡老人病發無依靠 村干部伸援手幫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