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 索 篇
2013年12月2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環保部聯合下發的一份特急通知,撥動了全國各地的神經:兩部委將開展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工作。
盡管申報門檻不低,申報時間緊迫,可武夷山市還是從容地投入到籌備工作之中。這種自信并非憑空而來,確切地說,作為示范試點必須具備的那些條件,他們已在多年前就頗具前瞻性地著手建設了。
水陸空交通俱全
武夷山市是入閩重要通道,也是閩西北重要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隨著區域交通網絡的進一步完善,區域交通樞紐地位將快速形成。
武夷山機場為4C級機場,目前已開通28條國內和地區航線,機場二期擴建工程正在實施,年可吞吐能力計劃提高到210萬人次;擁有福建省對外開放的一類口岸,設有海關、邊防、出入境檢驗檢疫等口岸查驗機構;橫貫武夷山的橫南鐵路是福建省第二條出省通道,電氣化改造工程已完工;浦南高速公路全線貫通;自南向北橫貫武夷山市境內的寧德—上饒高速公路開通;雙線時速達300多公里的京福高速鐵路在建中,境內設武夷山北、武夷山東兩站,預計2014年通車;杭廣高速鐵路、浦建龍快速鐵路正在規劃中。
國土空間管控格局初步構建
作為目前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風景旅游城市,武夷山也是我國四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之一,先后獲評全國十大文明風景旅游區、全國首批5A級風景旅游區、中華十大名山等,入選全國第二批旅游標準化試點城市。
近年來,圍繞建設國際旅游度假城市這一目標,武夷山市遵循“嚴格保護、科學規劃、合理開發”的原則,提出了杜壩旅游服務園區、仙店生態創業園區、九曲溪上游保護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北城新區等“五大片區”建設布局,國土空間管控格局初步構建。
度假區、杜壩旅游服務園區是以旅游業為主的現代服務產業集聚區。重點發展文化旅游、演藝娛樂、節慶會展等行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依托武夷學院、職業學校、旅游職業大中專的人才、教育資源優勢,主要發展科技研發、創意設計、咨詢策劃、藝術創作、動漫游戲、軟件服務、傳媒廣告、教育培訓、展覽交易、演藝娛樂、休閑體驗等文化創意產業;生態工業園區以綠色、低碳產業為主,做好茶產業鏈條延伸、價值提升,建設茶葉深加工等專業園區;北城新區借高鐵武夷山北站建設這一契機,打造全市文化旅游綜合服務基地;九曲溪上游保護區以國家自然保護區為重點,在景區周邊,九曲溪上游范圍劃定生態保護紅線,著力建設成生物多樣性重點生態功能區。上梅、五夫、星村等鄉鎮則以省級農民創業園為載體,著重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森林旅游等產業。洋莊主打紅色、綠色“兩色牌”,發展紅色旅游、生態旅游,嵐谷、吳屯著力生態和宗教文化,大力發展生態養生、禪養生產業。
將生態保護進行到底
自從上個世紀提出“建設國際旅游度假城市”目標時起,就將生態保護作為“立市之本”,決定將生態保護進行到底,武夷山市就沒有放松過對污染減排和重點行業的監管、城鄉環境綠化,以及企業廢氣和煙塵排放的監測和管理。
早在2000年,武夷山市就已編制礦產資源管理三區規劃,采取全省最嚴的措施控制礦產資源開發,禁采面積為福建省最大。到2013年底,對生態景觀影響較大的飾面石材、采石場等企業基本關閉。2008年開始,實行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逐步恢復礦山生態環境。
天然闊葉林禁伐令是在2006年下達的,武夷山市還在我省率先建立了縣級生態公益林,目前,生態公益林面積在全市林業用地的比重高達43.4%。2012年,該市針對景區特點,開全省先河推行森林消防督察員制度,幾年來森林火災發生率保持為零。
隨著茶葉市場的升溫,無序開墾茶山趨勢抬頭。在積極探索生態茶園建設的同時,武夷山市重拳頻出,2010年至2013年共整治違規開墾茶山2.2萬畝。
堅持綠色發展,推崇循環經濟。該市倡導企業利用木材加工剩余物生產各種高附加值木制品、毛竹筍廢棄物提取生物活性物質、加工活性炭等循環型產業鏈和共生產業模式,推廣筍竹加工工藝過程的節水改造。推行企業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清潔生產水平走在了全省前列。
嚴管之下,成效凸顯。武夷山市的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城市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等指標均達到省級園林城市標準,還建立起了覆蓋中心城區的“煙控區”。國家級生態市通過省級驗收,其中新創國家級生態鄉鎮7個、省級生態鄉鎮1個、省級生態村17個。
生態經濟顯山露水
多年堅持綠色發展,武夷山市獲得了豐厚的回饋。生態經濟開始顯山露水,并逐步形成以旅游、茶業、文化、商貿、現代農業等為主體的產業體系。
由山水觀光轉變為休閑度假,由發展旅游景區轉變為發展旅游城市,由單一旅游業轉變為發展以旅游業為主的現代服務業,“三個轉變”發展戰略助力武夷山旅游華麗轉身。一批超五星級酒店已落戶或開工,濱溪休閑道、酒吧一條街等今年底有望開門納客。現有旅行社87家、各類賓館飯店277多家、星級飯店22家,年可接待900萬人次。
作為中國首個茶文化藝術之鄉,武夷山市現有茶山面積14.8萬畝,2013年實現產值15.5億元。位列中國十大名茶之首的武夷巖茶,獲評“全國三綠工程放心暢銷茶品牌”,武夷巖茶(大紅袍)制作技藝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茶博園、茶博館、“印象大紅袍”山水實景演出等為代表的一批茶文化項目,則為當地茶產業發展后勁再添“一把火”。
武夷山的魅力不僅在于旖旎風光,還源自深厚的文化底蘊。朱子文化、柳永文化、閩越文化、茶文化,豐富的文化資源賦予了旅游更具質感的內涵。除了不斷完善提升茶秀印象大紅袍,水秀清水盛典、情秀武夷千古情城、花秀春舞枝花卉和石秀地質博物館等文化旅游項目也在加緊建設中,一批以民間藝術、民間風俗、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表演項目相繼推出,為這里的青山秀水平添了幾分人文氣息。
如今的武夷山,“旅游”的身影無處不在。
以省級農民創業園、仙店生態食品創業園、現代煙草科技園為平臺,推動上梅鄉千畝設施蔬菜種植加工區、吳屯休閑觀光農業區等八區建設的“三園帶八區”新格局,讓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有機結合,不僅處處皆景,還推進產業功能不斷拓展延伸。
美麗鄉村建設中,“古民居保護管理”、“文化傳承保護”等字眼頻繁出現;依托旅游優勢,先后開發的青龍瀑布、龍川瀑布、國家森林公園、四新漂流、大安源旅游、野戰排等森林旅游項目效益日顯,2012年共接待旅游人數166萬人次;林下經濟方興未艾,年產值達5200萬元。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6-18柘榮縣楮坪鄉洪坑村:守住獨特生態圈 開辟連環致富路
- 2014-06-17科學發展排頭兵 生態宜居新福鼎
- 2014-06-13搶抓機遇爭先作為構建“百姓富、生態美”的新寧德
- 2014-06-12上杭縣通賢鎮通賢村打造“百姓富、生態美”新農村
- 2014-06-12福建省生態審判“生態修復模式”的首次司法實踐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