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地逐漸進入高溫季節,像往年一樣,人們關于“高溫補貼”的爭議也開始升溫。由于相關法規的法律約束能力及可操作性較低,爭議的焦點主要為補貼的金額及所在企事業單位是否按規定發放補貼兩方面。
為保障高溫下各行業工作者的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2012年6月,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四部門下發了《關于印發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的通知》,其中規定,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高溫天氣下(日最高氣溫達到35℃以上)露天工作者,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應當向勞動者支付高溫津貼。這個通知下發之后,各地也紛紛修改或出臺了本地化的“辦法”與“通知”,然而,相應政策法規的落實效果卻不甚理想,因而爭議不斷。
從爭議焦點背后的關注群體來看,關注金額的群體多為補貼的現實受益者,如城市白領階層、國有企業及機關事業單位員工等,而關注是否按規定發放補貼的基層群體為多數建筑工人、部分環衛工人及私營企業員工等群體。他們是最需要被補貼,卻因話語權太弱而無法得到相應的補貼。由于受益群體的教育程度較高,話語影響力較強,他們受關注的程度也非常高。
而補貼是否按規定發放,它所反映的基層群體話語權不能得到有效保證等問題,是爭議最大的,有的企業理念不夠先進而忽略了支撐企業發展的是“人”,是富有獻身精神、忠誠意識的勞動者,殊不知發放高溫補貼是企業對于員工的人文關懷,企業少少的付出,可能得到的是員工們給企業更無悔的勞動精神和忘我的付出。
提升基層群體話語權及話語影響力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社會治理制度、企業管理制度的長期不斷完善,因此,由其引出的一系列類似高溫補貼不能如實按規定發放的問題仍將長期存在。
然而,推動制度完善的動力取決于每一次相關事件發生后,各地政府部門處理的方式及影響力。群眾的積極參與,能夠擴大其影響意義,從而對相應立法進程、司法及執法過程產生積極的推動與監督作用。
始終把人放在第一位,對人予以關切,這樣的公共管理,這樣的社會觀念和行動,才是人性化、有溫度的。因而,目前亟需改變的現狀是,讓基層群體的高溫補貼權的話語影響力得到尊重與擴大,這也需要我們大眾將注意力由關注自身的補貼金額的多少問題,更多地轉移集中至對基層群體的補貼落實力度方面,倒逼制度改革,從而形成良性循環。這個過程,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不言而喻,但更多是提供對此問題發表意見的暢通平臺與包容環境。(朱浩)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4-02晉江多部門聯合實施少年兒童生命健康關懷項目
- 2014-02-27點贊“最美” 更需平時關懷
- 2014-01-21慰問老黨員切實體現黨組織關懷
- 2014-01-21莆田紅十字會座談會 關懷慰問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 2013-12-31石獅獻上一份關懷 冬衣抵西藏高寒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