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王女士正在拿水果喂老人吃
福州水上公園旁邊有座廉租房,樓里居住著一個特殊的群體:125戶居民中殘疾人占了三分之二,其余的都是老弱幼人群。雖是這樣,這里卻其樂融融,有困難大家幫扶,房門為彼此敞開。
他們樂觀生活、守望互助的情景與周邊的美景相得益彰,并感染著附近的居民。
居民的“昵稱”是房號
連日來,記者多次走訪了位于晉安區都市社區連福路95號的鼓山廉租房。廉租房一共9層,一部電梯幾條長廊溝通了家家戶戶。在這里,居民們很少互稱名字,而是用房號代替。
2樓一條長廊的盡頭就是“218”張敏的家,今年40歲的她是鼓山廉租房的“紅人”。
14年前,張敏是一家市屬醫院的護士。經歷一場大病之后高位截癱,只能趴在床上自學十字繡和其他生活技能。現在,她靠開網店出售十字繡材料補貼家用。張敏與父母一起生活,在這個不到40平方米的單元房里,墻上掛滿了十字繡作品。天性樂觀的張敏雖然很少出門,但是她是鼓山廉租房的“百事通”。
“216是個熱心人,614的理發手藝挺不錯,303常為老弱住戶搬運物品……”從張敏的口中說出不少房號的好人好事。她告訴記者,在這個小區,大家常以房號稱呼對方,“我們習慣了,這樣也好記,房號就是我們的昵稱”。
張敏是小區里為數不多的家里有電腦和寬帶的“時尚”人士,足不出戶便曉天下事。通過網絡,她常常與一些殘疾人群體以及愛心人士的QQ群取得聯系,小區里的信息匯總到她這邊,常常為大家爭取外援,讓她成了“愛心百事通”。
鄰里互助勝似親人
2009年,鼓山廉租房的住戶入住。目前,這里共有125戶人家,全都是低保或者身殘的弱勢群體。低保戶每月支付每平方米0.94元的租金,非低保戶每月支付每平方米2.35元的租金,鼓山廉租房單元房的面積大都在40平方米以下。
鼓山廉租房的居民搬進來后,很快就熟悉了,他們大都是困難戶,深諳互幫互助之道。張敏告訴記者,小區里許多居民為了生計在外奔波,家中的事難免無法顧及,鄰里守望互助,大家都從中受益。
216房的王榮是低保戶,她常來張敏家中幫她刺繡。614房的黃依妹曾經是個理發師,她義務為小區老年居民和身體不方便居民提供上門理發服務。張敏年逾六旬的母親杜桂蘭也是個熱心人,做了好吃的食物就分享給周邊的困難戶,也常常到鄰居家中幫忙……
采訪中,記者常常聽到居民提到“福清姆”,她是84歲的陳瑞欽,住在202房。陳瑞欽是福清人,因此大家都稱她為“福清姆”,她的兒子與兒媳均是殘疾人。老人雖然年歲已高,家中也困難,但是她依然在熱心幫助別人。她常制作福清小吃與周圍鄰居分享,鄰居家中有事,她都盡力伸出援手。
在鼓山廉租房里,鄰里之間互相敞開大門,你來我往。大伙若炒菜少了油鹽,只要站在門口喊一嗓子,就有鄰居拎著油鹽上門了。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這座樓就是一個大家庭,大家生活都非常樂觀向上。”都市社區居委會黨支部書記蔡志娥對記者說。
92歲老人從不鎖門
207房的王玲芳已經92歲高齡,能寫會讀。王大媽的親屬均已離世,惟她獨自一人在廉租房里居住。照顧好這名孤寡老人是廉租房所有居民的共識。
王玲芳是低保戶,每月領取460元低保金,生活困難。蔡志娥說:“樓內哪一家今天做好吃的,肯定會給老人留一些;居民家里沒事就過來找老人聊天,排解她的寂寞;小區里有了愛心款物,都會給老人留著。”
王玲芳的大門從不上鎖,白天敞開,晚上虛掩。居民們說,這是他們讓老人留的門,萬一老人出現緊急情況,周圍鄰居可以“快速反應”。每天,王玲芳都會到小區樓下散步,居民們一旦長時間沒看到老人就會到她家里查看一下。
王玲芳對記者說:“大家的照顧讓我感覺到溫暖,在這里我不孤獨,我很安全。”
(福州晚報記者 雷巖平 王威 實習生 林媛媛 施巧巧/文 福州晚報記者 石美祥/攝)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6-06清流縣畜牧獸醫水產局開展“鄰里相攜”志愿服務活動
- 2014-06-04柘榮法院開展“鄰里守望”志愿服務活動
- 2014-06-04安溪粽香飄端午 鄰里親情五月節
- 2014-05-15東霞社區開展維護環境“鄰里相助”志愿服務
- 2014-05-12詔安縣:鄰里守望志愿服務 情暖南詔社區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