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6月4日訊(通訊員吳遠景)一片片清香的粽葉、一粒粒晶瑩的糯米、一顆顆飽滿的海蠣干……,經一雙雙巧手的翻轉包裹后,瞬間就變成了一個個有棱有角的粽子。端午節,在閩南也叫“五月節”,包粽子,敘親情,就是茶鄉最傳統最有“古早味”的“五月節”了。
“五月節”臨近,安溪縣委文明辦、安溪縣志愿者協會聯合鳳城鎮和城東社區居委會老年人協會舉辦端午包粽子大賽,來自各社區的26位老人踴躍報名參加,共同體驗包粽子的樂趣,感受濃濃的鄰里情。
熱心志愿者來幫忙
比賽還沒有開始,從各社區募集的志愿者就早早來到現場做起了準備工作。在居委會門前,擺好了兩排長條桌并掛上支架,包粽子需要的糯米、肉餡、粽葉、花生、繩子等都已準備妥當。
來自新加坡花園小區的林素花老人早早來到現場等候比賽,每年過節,她都會和家人一起包粽子,送給親戚朋友。一聽說社區舉辦活動,她就馬上報名參加了。“這樣的活動非常好,不僅可以讓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技藝,也能把手藝教給年輕人。”
活動要求每個參賽者以2斤米的數量包粽子,每斤米以包9-10個粽子為標準,并參考包粽子的速度、粽子外觀、緊密度、肉餡的均勻度等,最終決出優勝者。
老人現場賽技藝
還沒開賽,現場早已充滿了歡聲笑語,參加包粽子比賽的26名選手個個摩拳擦掌,隨著一聲“開始”,只見參加活動的老人們嫻熟地將棕葉卷成圓錐狀,然后將糯米填進去壓實,再用細繩繞上幾圈……很快,一個個可愛、鮮綠的“生命”就這么誕生了。
“粽葉中間的筋應朝外,這樣包起來比較順手。為了避免露餡,卷好粽葉后,可以先放點陷,再放糯米……”等待比賽的幾位老人也在一旁商討著比賽的計策。大約半個小時后,50多斤糯米就全部包完。最終,9號選手以“13分20秒,包22個粽子”的成績在比賽中勝出。
比賽吸引了許多社區居民,他們有的湊到前面幫著遞線,有的則忍不住加油:“快點!快點!”不少市民還掏出手機拍攝。路過比賽現場的居民李愛梅說,“這次終于看明白了,晚上回家就試試。”她說,以前吃粽子都是家里的老人包,自己只知道吃,今天來看比賽,也學會了這門手藝。
交流手藝增進鄰里情
“包粽子、吃粽子,一直是中國的傳統習俗。”比賽結束后,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馬上將剛剛包好的粽子煮好并分發到社區每一位老年人的手中。
“熱乎乎的粽子就是好吃!”社區老人楊阿伯高興地說,每個家庭的兒女都很忙,基本沒時間陪老人們過節日,社區把這些老年人集合起來舉辦這個活動,不僅淡化了老人們思念親人的情愫,促進了老人之間的交流,也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關系。
家住錦繡家園的高文發也表示,買幾個粽子吃,大家都不差錢,重要的是包粽子這種活動的溫馨氣氛很難得。今天老人們通過比賽包粽子的樂趣,感受到了濃濃的鄰里情。他希望以后能夠多舉辦幾次這樣非常有意義的活動。
“大家一起參與比賽,互相取經,增進了鄰里間的感情。”社區老年人協會負責人李澄清表示,舉辦本次活動,拉近社區之間、鄰里之間的距離,增強老年人樂趣,營造社區文明和諧、友善相處的良好氛圍,使廣大居民感受到社區大家庭的溫暖。(安溪縣委文明辦供稿)
?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