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費者反映,自己因乘車日程改變確需辦理退票或改簽,但因實名制火車票票面丟失,只能掛失補票,后補車票不能退票和改簽。(6月4日新華網)
后補車票不能退票和改簽?這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我從這條新聞看到的是鐵路部門對消費者的不信任。鐵路部門擔心無非就是,旅客鉆空子、貪便宜,謊稱車票丟失,退票后用原有車票上車,免費乘車,從而讓鐵路部門的利益受損。
與鐵道部門的做法不同的是:現在20多個省份都有了實行“先住院后交錢”制度的醫院。海南農信社6年來發放小額信貸63萬多筆,近130億元,惠及農戶51.8萬戶,借方和貸方實現了雙贏。
住院,小額信貸,比起一張火車票來數額大多了。他們為什么能信任病人、信任農戶?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進行誠信倡導和培育,建立約束機制。拿“先住院后交錢”來說吧,制度很清楚:如果賴錢,下次住院,不光不能先住院后付錢,而且包括醫保在內的社保都享受不了。在基層醫院,報銷比例高,個人支付部分不多。制度使“逃單”的成本增高,自然就不會有人不買單了。
鐵路部門是不是也可學習醫院做法:一是無條件地為有需要的消費者辦理退票和改簽,方便群眾。二是在車站設立公益廣告,倡導誠信、文明。三是對查實逃票的旅客,在網上建立黑名單。大數據時代,黑名單會大大提高他的失信成本,讓逃票旅客以后寸步難行,甚至在就業、貸款等方面受到影響。如此下來,誰會為幾百元車票錢賣掉自己的誠信!如此,也有助于社會誠信之網建設,有助于鐵路部門在公眾中的形象。
不信任,不僅存在于鐵道部門。人們在很多地方都能感受到不信任,不信任彌散在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形成了信任危機。不信任,恰好是當前誠信社會建設的短板,不信任,使全社會信用成本走高,重建社會信任是誠信建設的重要任務。
火車票可以丟,信任不能丟。讓政府與群眾、行業與群眾、群眾與群眾之間多一些信任。播下信任的種子,建立約束機制的藩籬,誠信之花定會處處盛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善行美德必能俯拾即是、不勝枚舉。(特約評論員 陶惠彪)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28傳遞信任的力量
- 2014-03-24誠信考場——用尊重和信任鑄造誠信
- 2014-03-19福州“信任餐廳”:虧損著踐行“誠信”
- 2014-02-28良好品質:信任、耐心、責任感、自信心、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