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十分重視中華傳統文化,多位國家領導人在不同場合提及學習、傳承、振興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新華網)
在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上,中華民族是走過一段彎路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隨著國力衰落,西方文化強勢入侵,傳統文化漸漸式微。在與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傳統文化逐漸落入下風。一系列對外戰爭的失敗讓泱泱中華遭受空前的恥辱,仁人志士痛定思痛,一心尋找國家、民族落后的根源,傳統文化被認為是落后的根源而遭受批判。在鴉片戰爭之后的一百多年時間里,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批判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在新文化運動中達到了第一次高潮,從陳獨秀等人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后,傳統文化作為舊時代的象征一蹶不振。于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觀出現了,在中國,傳統文化逐漸淪為“二等公民”,而西方文化卻堂而皇之地變成了“主人”。
縱觀各國歷史,徹底否定本國傳統文化,并將外來文化置于本國傳統文化之上的國家少之又少。遠的不說,就看同為東亞國家的日本、韓國,兩國近代也遭受過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其中韓國甚至長期淪為日本殖民地,但在對待傳統文化上,兩國依然是十分嚴肅,在吸收借鑒西方文化的同時,仍然很好地傳承傳統文化。反觀中國,雖然近些年來復興傳統文化的呼聲越來越高,但傳統文化相對于西方文化,卻依舊沒有改變“二等公民”的地位,社會上一些人還是固守著西方文化比中國傳統文化先進的陳舊理念。學校教育中重英語教學而輕漢語教育的事實,就是最好的例子,這也是整個社會大眾心態的縮影。
當我們無情地拋棄傳統,將那些傳承千年的文化棄之如敝屐時,后果是顯而易見的,當中華民族的先哲們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等傳統觀念被當做封建殘余無情地拋棄之后,中華民族迷茫了,社會公眾的信仰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危機;當我們毫無保留地擁抱西方文化,不加選擇地迎接那些所謂的更先進的文明時,我們以為自己已經智珠在握,到手才發現拿到的只是“魚目”而不是“珍珠”,消費主義、拜金主義等西方文化中的渣滓在西方文明光鮮亮麗的外表掩蓋下悄然入侵,形成了社會中一部分人只滿足物質享受、忽視精神追求的畸形價值觀。蘇丹紅等食品安全問題、好心扶人被訛詐等社會誠信問題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來,社會的道德底線一再被突破,就是拋棄傳統文化的惡果。
中華傳統文化是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56個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是56個民族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是將56個民族緊緊團結在一起的粘合劑。任何矮化、丑化中華傳統文化的行為都會造成中華民族文化上的不自信,并對自己所選的制度和道路產生懷疑,減弱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是時候重新擁抱傳統文化了!孔子的“仁”、孟子的“義”、老子的“道德”、墨子的“兼愛”……這些才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貢獻的寶貴財富,是全世界炎黃子孫即使身處異國仍然心系中華的向心力,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雖屢遭外族侵略卻依舊生生不息的薪火支柱。有人以為,世界第二的GDP、四通八達的鐵路網、摩登現代的大都市等物質上的成就就是中國的象征了,卻忘了那些歷代帝王費盡心機建造的園林廣廈——秦阿房、漢未央、唐大明,全都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有“孝老愛親”、“節儉養德”等傳統文化流傳下來,無視歲月的風霜,成為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獨特符號。(程泰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6-05新羅白沙:開展民俗盛宴弘揚傳統文化
- 2014-06-03臺江區濃情端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 2014-05-31六一節邂逅端午節 雙節帶來傳統文化教育好時機
- 2014-05-08武夷山文化惠民走進景區 宣傳武夷傳統文化
- 2014-05-06你我的傳統文化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