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播出以來,成為一個熱門話題,而備受關注。背后隱藏的中華飲食文化,也將再一次的登上熒幕,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家庭廚房秘密,也將由家庭廚房的核心——母親,而一一解開。
當自己是一個初生的嬰兒時,就對母親有了深深的依戀,母親的乳汁孕育了我們,成為了我們人生第一次對食物的渴望。隨著時間的推移,食物也不斷的變化,母親養育的方式也在廚房中千變萬化,在與自然饋贈的食材融合,將一盤盤完美的作品帶上餐桌。記憶中,嬉戲后,最渴望的是能夠在自家的餐桌上流連。在這一盤盤菜里蘊含的是母親在廚房里不斷的翻炒、拍打、調味而成的母愛。
張同道說,“鄉愁”是一種無法割舍的情懷,不管是從南方到北方,從國內到海外,所謂最好吃的菜是媽媽做的菜,最好的東西是故鄉的東西,最好的回憶是童年的回憶。《舌尖上的中國》勾起的不光是對美食的垂涎,還有對母愛流淚的沖動。
憶往日,學園歸來,母親總是在餐桌前說:“多吃點”,她把愛隱藏在食物中,而當時的我只顧埋頭,卻忽視了最愛我的人。年長后,才漸漸明白,回家的次數與母親餐桌上的嘮叨已經逐漸減少,也漸漸明白家庭餐桌上的情感與對母親的敬意。正如古人云“寒間蒸朧入廚下,笑語盈盈洗作羮。最是一年廚忙日,必是兒歸在房時?!?/p>
《舌尖上的中國》背后不僅僅展現食物對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影響,更體現出普通家庭中通過對食物來傳達情感的脈絡,在與食材的磨合中,孕育出的是屬于每個家庭獨有的味道,獨有的生活和情感寄托。每一個人都有兒時記憶的味道,回味也許通過食物來的更加直觀些。正如片中,多次提到鄉愁,在鄉愁的思緒里,最難回味的是來自母親的味道,那種逝去的時間,沉淀下的是母親對子女深深的愛,而子女,一輩子都難以回報。羊有跪乳之恩,烏鴉有反哺之義,身為子女的我們也應該懷有感恩、責任、服務的心,來回報父母,回報社會,回報自然,帶著這份信念,我相信繼續觀賞《舌尖上的中國》你將更有感觸。(林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