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南,八閩大地。一張“名片”越來越亮眼:生態。
“山海畫廊,人間福地”,森林覆蓋率65.95%,全國最“綠”,連續36年位居第一。今年3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若干意見》,全國首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落戶這里。
12萬平方公里的八閩大地上,山清水秀的好生態如何傳承保持?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福建怎樣先行示范?
記者近日探訪福建各地,從青山綠水的山區到碧海藍天的海濱,從仍欠發達的鄉村到繁華熱鬧的特區,撲面而來的,是轉型發展后發趕超的勃發干勁,是生態環境紅線不可逾越的清醒認知,是生態文明先行示范的奮力探索。
生態紅線,劃定綠色布局
行走八閩大地,草木馥郁,青綠滿眼,花香撲鼻,清新的空氣,讓人時常忍不住來個深呼吸。
“清新福建”成為金字招牌。2013年,23個城市空氣質量平均達標天數比例為99.5%。在全國74個按國家新標準開展監測的城市中,福州、廈門達標天數分別位居第四和第八。全省接待海內外游客突破2億人次,同比增長16.9%。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福建的良好生態,來之不易。
2000年,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前瞻性地提出了建設生態省的戰略構想。2002年,福建成為全國首批生態省試點省份。習近平同志到中央工作后,對福建生態建設依然高度關注。
十多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干,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嚴守生態環境紅線,努力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生態建設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過程。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持之以恒抓,不能一任抓、一任不抓。”省委書記尤權深有感觸地說。
規劃先行。福建科學劃定全省生態功能紅線,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開發和保護國土空間,形成“綠色布局”。
廈門集美區海濱,一個原來規劃占地4.9平方公里的科技創新園,去年因阻隔美人山至海邊的生態廊道而被叫停。已征的地不作建設用地,重新修復成為生態用地,將作為郊野公園供市民游玩。
“我們全力打造一個山清水秀、宜居宜業的生態環境,努力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廈門市規劃局總規劃師任國巖說。按照“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廈門劃定生態紅線區域800多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總面積一半以上。
在福建全省,生態紅線內的重點生態功能區,面積超過3.6萬平方公里,接近全省陸域面積1/3。2013年1月公布的《福建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將全省國土規劃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其中占全省2/5的縣(市)和197處區域被列入限制或禁止開發區域。
在一條條生態紅線的限制下,山區、林地、水源地靠山不“吃”山,靠水不“吃”水,拒絕污染項目和產業。
龍巖市新羅區龍津河流域,養豬場曾經遍地開花,豬糞污染導致水質惡化。市、區展開專項整治,僅去年就拆除養豬場3000多家。豬圈拆遷每平方米補償180元至250元,重點流域兩岸1公里范圍內設立禁養區,引進優良種植品種引導農戶轉產……多措并舉,龍津河水質明顯改善。
制度建設,確保綠色導向
“山區護生態,沿海興產業。”欠發達地區,面臨既要保護生態又要發展經濟的巨大壓力。如何解決這一突出矛盾?
福建調整政績考核辦法,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引導各級領導干部樹立生態價值觀、綠色政績觀,讓為保護生態環境作出犧牲的群眾得到合理補償。
政績考核“指揮棒”越來越綠。“考核充分體現不同地區的特色,很有必要!”在福州“后花園”永泰縣工作了6年的縣委書記林強,對領導干部差異化政績考核評價充滿期待。
在福州五區八縣中,永泰的考核排名曾長期居于末尾。從2010年開始,福州將區縣分為不同考核類型,不搞一刀切。永泰縣利用優良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產業,在全市的排名從末尾沖到中游。
以往的GDP競賽,轉向生態保護競賽、節能減排競賽、改善民生競賽。福建正研究制定新的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辦法,充分體現主體功能區特點和生態文明要求,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評價體系,并大幅提高權重。
這一政績考核辦法不久就會下發實施。對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將實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評價,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
生態補償額度越來越高。
福建是全國最早試水生態補償的省份之一。目前,閩江流域每年用于上游地區生態補償的資金共計1.5億元,九龍江流域為1.4億元,由位于下游的廈門、福州分別對上游龍巖、南平等地進行補償。
在上游地區的眼中,這樣的生態補償只是“杯水車薪”。通過利益驅動,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已成共識。福建即將制定實施重點流域生態補償辦法,采取“省里支持一塊、市縣集中一塊、水電站提取一塊”的方式籌措資金,加大對流域上游地區、欠發達地區的補償力度。
“人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生態產品的價值不斷提升。我們初步考慮,江河生態補償的力度,在量級上應該是‘加個零’。”省發改委副主任孟芊說。
不過,省長蘇樹林認為,調整后的補償力度還不夠,將來為優質生態公共產品支付的費用還要增加。“轉移支付、生態補償,不僅僅用于保護生態,還要用于解決生產生活發展的問題,成為群眾收入來源。產業發展少一些,但不影響生活質量,這才公平。”
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確立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紅線,開展節能量、排污權、碳排放交易試點,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集體林權等制度創新……對這些改革舉措,福建省有關部門正在抓緊啟動,加快推進。
產業優化,著力綠色轉型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產業是關鍵。把產業問題解決好,就可以找到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的結合點。
保護生態,綠色發展。
龍巖市礦產資源豐富,16種礦產資源儲量排在全省首位。不過,龍巖人把生態資源視為最寶貴的資源,通過綠色發展、差異化發展,降低資源型產業的比重。如今,龍巖7個縣(市、區),每一個都有瞄準上百億元產值的主導產業。
73.1%,74.3%,76.2%——在經濟較快增長的同時,龍巖森林覆蓋率逐年提升,成為福建最“綠”的設區市。龍巖市委書記黃曉炎說,“在保護好生態的前提下,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解決好發展和保護這對矛盾,是可能的”。
增量選優,優化發展。
寧德福鼎市30年前被列為全國首批重點貧困縣,這里的磻溪鎮赤溪村有“中國扶貧第一村”的稱號。寧德“九山半水半分田”,目前仍相對落后,經濟總量在全省排在倒數第二。但寧德堅持存量調優、增量選優、優化發展,上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優、產業帶動強的大項目、好項目。
“我們在招商引資時,堅持寧可少一點,也要實一點、好一點、環保一點。”寧德市市長隋軍表示。
“門檻”抬高,集約發展。
廈門火炬高新區設了四個“高門檻”:高技術產業,高效益,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能帶動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近兩年,投資總額近20億元的十幾個項目,被這四個高門檻擋在門外。
“高新區去年每平方公里土地實現工業總產值150億元,以占廈門不到1%的土地,實現了廈門40%以上的工業總產值。萬元GDP能耗只有0.04噸標準煤。”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黃如欣說。
在龍巖長汀縣和田鎮水土保持科教園,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2001年種下的一棵香樟樹,昂然挺立,枝繁葉茂。
滿目青山綠樹,讓人很難想象,這里曾是我國南方紅壤區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山光、水濁、田瘦、人窮”。經過十多年來鍥而不舍的艱辛治理,山河披綠,昔日的“火焰山”,變成了綠滿山、果飄香的“花果山”。
目前,長汀全縣七成水土流失土地已經得到治理。不過,已治理的土地還比較脆弱,未治理的土地還有45萬畝,坡陡溝深,交通不便。
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目標,福建還面臨許多這樣的困難和挑戰。治理難度在增加,資源約束在趨緊,環境壓力在加大。
保持生態環境質量繼續處于全國前列,探路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變革,需要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堅韌和執著,更需要進則全勝、敢拼會贏的勇氣和擔當。
福建爬坡過坎,快馬加鞭。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5-15嚴守生態紅線奮力后發趕超 把清新福建叫響
- 2014-05-14"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出爐 廈門15區域受重點保護
- 2014-05-14福建發布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 重點保護歲時節日
- 2014-05-12莆田市積極創建全國水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城市
- 2014-05-09漳浦公路分局加快美麗交通生態公路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