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發布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
開展非遺調查 重點保護歲時節日
東快訊(記者林娟)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閩南地區的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一些歷史文化村鎮、古建筑、古遺址的整體風貌遭到破壞,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處于瀕危狀態。故建設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對于保護、傳承和發展閩南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昨日,記者獲悉,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期從2011年至2025年,分三個階段實施。
開展非遺調查并公開
根據《通知》,我省將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普查、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四級名錄體系、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字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重點搶救一批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重點保護一批代表性項目,同時要全面保護各級的非遺代表性項目。
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記錄。文化主管部門要建立檔案及相關數據庫,除依法應當保密之外,應當公開便于公眾查閱。繼續做好非遺資源普查、認定和登記工作,及時向社會公布普查結果。
重點保護歲時節日
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植于民俗,為此應充分發揮民族傳統節慶的文化傳承功能,組織豐富多樣、健康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動。
為支持群眾依法舉行有益的民俗活動,我省將重點保護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歲時節日,舉行生日、婚禮、壽誕、入學禮、成年禮、拜師禮等傳統人生禮俗活動,將民俗活動與傳統戲劇、曲藝、音樂、舞蹈、游藝和體育等活動結合起來保護,維護民俗與民間表演藝術的生態鏈,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藝術生活。
搶救一批瀕危項目
根據《通知》,規劃期從2011年至2025年,分近期(2011-2015)、中期(2016-2020)、遠期(2021-2025)三個階段實施。
近期將采取措施及時搶救一批瀕危項目,建立完善的四級名錄體系和保護機制,新增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舉辦傳承人培訓班,指導、規范125個傳習中心。
按照有關法規整治53個整體性保護重點區域的周邊環境;繼續開展53個兩岸交流項目;進行社會宣傳教育,特別是對青少年進行教育;各高校繼續招收、培養非遺研究、保護的緊缺人才。
建立泉漳廈3個綜合性非遺展示館以及部分市、縣(區)的綜合性展示館等等。
2016-2020期間將全面開展整體性保護區域的保護工作,修復區域內的古建筑、古民居等;整體有效保護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推進整體性保護區域的展示館和基礎設施建設。
相關鏈接
廈漳泉共有國家級非遺54項
據了解,閩南三市(廈門、漳州、泉州)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4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50項,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9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69人。三市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7處、市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535處。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4-15閩南文化生態走廊示范段方案確定 沿途建驛站
- 2014-03-07閩南方言走進廈門海滄校園 多舉措讓閩南文化薪火相傳
- 2014-01-31“東亞文化之都”泉州閩南文化年味濃
- 2013-08-19閩南文化和泉州人日常生活 將成為美國展覽主角
- 2013-08-13CCTV-4《海納百川閩南韻》 讓閩南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