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小孩,他會問你地瓜是不是長在樹上的?他們也不知道花生是從土里拔出來的,更不懂得四季豆是長在藤蔓上的,當我們聽到他們這些讓人啼笑皆非的問題的時候,是不是該深思,我們讓他們遠離鄉村生活,讓他們在水泥鑄成的世界里是不是剝奪了他們了解勞動和從勞動中獲得快樂的權利?
現在的小孩都懂得背“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是他們真的能體會到粒粒皆辛苦嗎?不去參與真實的勞動,怎么能切身領會勞動成果的可貴?
在廈門,有這樣的一種菜地經營模式—領養,大人們可以帶著小孩去村里的菜地,認養一小塊為自己所有,并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想種的蔬菜,辣椒、茄子、包菜……,一開始孩子們歡天喜地的以為,自己輕松擁有自己的一個小菜園,可是接下來才是真正的考驗,他們在蔬菜成長期內都是這個“菜園”的責任人,要在家長和農民伯伯阿姨堵塞指導下,自己定期來進行澆水、松土、施肥。這些都是他們平時生活中無法接觸的,球鞋、衣服因為在地里走動臟了、小手上也是,還會有肥料的味道,可是,他們看到菜籽發芽兒了、小苗長高了、四季豆開花了,蔬菜成長的過程也是他們成長的過程,他們從一開始的新鮮感,到后來的疲憊甚至想放棄、再到后來的看見新苗兒的驚喜,然后是看見果實的欣喜,菜地周邊立著大大的照片墻,上面都是孩子們與自己種出來的蔬菜的合影,每個孩子臉上都是滿足的微笑。
現在家長對現在孩子的嬌生慣養往往為人所詬病,對當代小孩的評價往往都是自私、沒有合作意識、吃不了苦、不愛勞動甚至看低勞動者,我們應該反省,我們是不是也忽略了教育中實踐的重要性,給他們如此安逸舒適的環境,卻又埋怨孩子身上那一堆被我們自己慣出來的毛病,自相矛盾中我們應該尋找出口,給孩子們與外界更多的接觸,讓他們真真實實的去體驗勞動的辛勤和喜悅,在實際參與中讓他們放下對勞動的偏見,感同身受勞動的辛苦,才會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勞動成果,尊重每個勞動者。
我很贊成菜地領養這種經營方式,趁著五一勞動節,不要讓孩子被淹沒在課外輔導班或者網絡中、好好帶你的孩子出去接近大自然、靠近勞動者、扮演勞動者、去感受勞動的辛苦和光榮,體會收獲的喜悅,這才是這個節日最大的意義。(黃海嬌)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5-04勞動最美麗
- 2014-05-01廈門舉行“五一”勞動節表彰大會 3人獲勞動獎章
- 2014-04-30漳浦縣氣象局“勞動最光榮”志愿者衛生清掃活動
- 2014-04-30新時期勞動者的夢想與奮斗——寫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前夕
- 2014-03-20福建殘疾人勞動就業的故事:有機會,他們一樣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