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兩岸闊:
陳添友深有感觸地說:“城市義工主動靠前,為人服務,讓受助者沒有后顧之憂,不會因為怕欠下人情而拒絕義工的幫助。”很顯然,這樣的愿望已成為了現實。
“阿妹,你下周再來陪我聊天好不好?”“好啊好啊,下周我再來。”以上是上個月小義工胡時雨到敬老院陪孤寡老人聊天時發生的一段對話。在思明區城市義工的近兩年運作中,一直以推動常態化志愿服務為目標,而在常態化志愿服務中,許多義工也和受助者愈來愈親密,猶如一家人。
24日早上,許阿姨一進入蓮前法庭的大門,“法庭義工”黃琳娜就面帶微笑迎了上去。“您好,有什么可以幫您嗎?”“三號法庭在哪里?”“哦,在這邊,”黃琳娜指向三號庭方位,“您先坐一下,開庭了我叫您。”當許阿姨坐下后,黃琳娜又馬上為她倒上一杯熱氣騰騰的茶水,在沁人心脾的茶香中,許阿姨原本緊張的情緒得到了舒緩。
作為全國首個法庭公益志愿服務項目,“法庭義工”是思明區法院與思明區城市義工協會在2013年9月合作開展的。“一進門義工們就主動為我服務,跟我聊天。這讓我安心不少,今后有什么需求我也會直接跟他們說,因為我知道義工一定會幫助我。”許阿姨豎起大拇指笑著說。
在轄區社區里,思明區設立的義工社區志愿服務小組應需求而生。義工楊冬梅是一名公務員,特長是心理咨詢,社區里的居民有啥不開心都找她說;義工蔡普南經營“開心農場”,經常組織小朋友戶外活動;義工楊兩山組織企業的員工一起學習手語,很快與殘疾人朋友成為了朋友。
位于中山路的文明旅游服務點,一到周末,就有大批市民、游客前來體驗志愿服務。義工們與游客互留電話,彼此約定要到對方的家鄉游玩。
思明區城市義工協會還與思明區“民生110”形成互動,承接部分社會服務項目,參與社會治理創新,提供更多的社會公共服務,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務平臺,進一步形成精神認同和守望相助的和諧社會氛圍,在引領社會風尚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實現了社會協同、共同治理,推動新型人際關系的建立,促進自然生態與社會生態和諧發展。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4-25湖里區家長義工隊助力未成年人教育
- 2014-04-22漳平義工協會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暨成立大會
- 2014-04-22全國首創 廈門思明區法院推行“法庭義工”機制
- 2014-04-16海滄“微志愿”義工在行動 向不文明騎行說“不”
- 2014-04-09廈門海滄“微志愿”義工清明組織祭掃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