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一場喪事少則二三十萬元,多則上百萬元;送葬隊伍短的幾百米,長的幾公里;講排場搭拱門,你搭20個,我就搭50個,最多的一家搭了200個……在東南沿海部分富裕的農村,婚喪嫁娶、民俗節慶的鋪張浪費令人瞠目,一個村大操大辦,光吃喝一年就能吃掉幾百萬元,一個鎮能吃掉近億元。“斗富之風”不僅造成浪費,更敗壞了社會風氣,“倡儉治奢”已是當前富裕農村文明建設的當務之急。(4月8日新華網)
在傳統意識里,農村總是與貧窮掛鉤,只有地主老財才勉強算得上是富裕。于是,提起反浪費,我們總是在“富人”層面打轉,而忽略了一大批“窮人”,這是一種不科學的思想意識,在筆者看來,節儉不是一部分人的事,要達成全民共識,要全民參與才能風清氣朗?!?/p>
浪費是一種普遍現象,反浪費從來不會過時。我們都這么認為,窮人連飯都吃不飽,哪里還肯浪費?這話聽起來頗有幾分道理,然而,這并非絕對現象,特別是我國經濟形勢發展喜人,人們不但吃得飽,還能吃得好。腰包鼓起來的國人開始大方起來,因為小氣要被親友看不起,因為大方才顯得有面子,于是不管婚喪嫁娶,還是請客吃飯,都要做足“桌面”工夫,反正也不缺那幾個錢,何必斤斤計較?于是,每年舌尖上的浪費量就大得驚人,雖然我們不再過窮日子,但總不至于到了不管怎么奢侈都不會心疼的地步,節儉總不會有壞處。
節儉是個道永恒的考題,任何人都要有參與的勇氣。我們常說,窮日子有窮過法,窮人天生會節儉,甚至被稱作“節儉”的代名詞,因為窮,所以不舍;我們又說,錢不是省出來的,所以富人都是大手大腳,因為有錢,所以不在乎;似乎只有一種人才需要節儉,那就是夾在中間的階層,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錢都要數著花,油鹽醬醋、雞毛蒜皮就是發生在這一群體中。筆者以為,上述觀點多少有些偏頗,萬事沒有絕對,人的秉性決定消費行為,而我們的周遭環境又影響我們秉性,“圈子”不得不讓每個人都面臨著節儉的考驗。古人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我們都要有憂患意識,如果能用一萬塊錢就把事情辦得非常體面,那為何還要行一百萬之招搖之舉?除了炫富之外,真不知道如何解釋這種行為?!?/p>
培養全民節儉意識任重道遠,但功在千秋。節儉不是一兩天,也不是一部人的事情,所有的中華兒女,甚至是全人類都應該把緊自己的口袋,讓節儉成為一種時尚。從古至今,我們一直在倡導節儉,但卻還是止不住浪費之風,因此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我們這一代人擔子也相當重,既然古人有節儉的表率,我們也不能示弱。用我們節儉的點滴行為串起歷史的肪絡,讓后人為之效仿,如此循環,當有一天,節儉遠離人們的視線,我們不再將其作為飯后的談資時,我們的使命大概就完成了吧?
節儉意識要有大眾情懷,不然就是吝嗇了。都說好鋼使在刀刃上,我們倡導節儉不是扼殺消費,而是說,要把財富用在最需要它的地方去,如慈善捐助。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大眾情懷,站在全中國,或者全人類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既是成熟的表現,又是一種擔當。如果我們腰纏萬貫,如果我們一擲千金,如果就是僅此而已,那真是一種悲哀,因為不能深刻地理解到各種社會層面的生活狀態,大概也是一種缺憾吧。有錢的吝嗇鬼那是對資源的浪費,何必閑置在自己手中,輕輕來,輕輕地去,我們不會帶走一片云彩,即便金錢萬能也不行。
節儉的全民意識要有兩種境界,一是從主體上來講,每個人都應該參與到節儉中來,讓節儉意識蔚然成風;二是從客體上來,資源的占有者要有全民意識,而不是完全以自我為中心,自娛自樂,如此不符合社會交融的大趨勢。假想有一天,節儉不再是窮人的專利,浪費也不是富人的標簽,我們統一一個標準,那便是最美好的世界了吧!(徐云方)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4-09過個節儉的清明節
- 2014-03-24節儉文化是個時代命題
- 2014-03-24革除作風之弊 始于節儉之風
- 2014-03-24勤勞節儉需要行動堅持 也需要精神推動
- 2014-03-24也談厲行節儉反對食品浪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