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4月份,國際兒童圖書日、世界讀書日(世界圖書和版權日)接踵而至。怎樣讀書,怎樣引導讀書,尤其是怎樣引導兒童讀書,成為大家最為關心的話題之一。
在這個問題上,大家的想法很多,推薦的方式方法也很多,最典型的方法則是推薦書目、甚至是推薦所謂的“必讀書目”。讀書本身是件非常快樂的事情,而快樂的本身應該是建立在自覺自愿的基礎上。再好的圖書,如果只是被動閱讀、強制閱讀,必然沒有更多的快樂所言,甚至于會讓人感覺索然無味,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而那長長的、不斷延伸的“必讀書目”,也往往會讓一些孩子心生畏懼,知難而退。
我感覺,要真正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必須堅持科學引導、循序漸進、自我規劃、自主讀書的方式。老師和家長,不要為孩子指定太多的“必讀書”,更不要每換一任老師就換一個“必讀書單”。嚴格地講,世界上本沒有所謂的“必讀書”,知識總是相通的,自古以來的圖書內容更是典型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本書里有的內容和營養,那本書里未必沒有。即便是兩本作者不同、內容不同的書,其給人的啟發也很可能是相同的。作為老師和家長,沒有必要為孩子劃定僵化的條條框框,更沒有必要將個人的興趣愛好強加于人。
“天下同歸而殊涂,一致而百慮。” 讀書的本質無非是多識、啟智、明理,而這一目標,通過讀不同的書籍都是可以實現的。換言之,在通俗意義上的閱讀領域,許多書籍是有著很強的替代性的,很少有哪一本書是“非讀不可”、“無可替代”的。當然,我們也主張從兒童時代開始,每個人都要多讀些世界名著、暢銷書籍,這主要是考慮到要拓展大家的“閱讀交集”,增加社會公眾的共同話題,甚至形成深層次的能讓大家心領神會、共同識別的文化集成碼。比如,一些名著中的典型人物,會被我們固化在自身的文化解碼體系中。如諸葛亮、關羽、張飛、李逵,如林黛玉、王熙鳳,如葛朗臺、嚴監生……但是,偏偏是涉及這類“標本性人物”的書籍,大家最終都會在外界環境影響下自動閱讀的,不必要在他們尚沒有產生濃厚興趣的時候提前強求。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31世界讀書日,懷念我的讀書年代
- 2014-03-27讀書況味
- 2014-03-13女孩患病無法站立卻渴望讀書 媽媽背其上學(圖)
- 2014-03-04曾芷婕:用愛心圓小伙伴的讀書夢
- 2014-02-27在讀書學習的時代學雷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