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萬祖波
且不管怎么說,不論走到哪,坦白的講,有一點是我必須要承認的,那就是我是一個生在鄉村,長在鄉村的孩子。在我人生成長的每段歷程中,是鄉村那些憨厚質樸的父輩們以他們正直善良的心靈、勤奮吃苦的干勁,時刻影響著我,激勵著我,讓我懂得了如何做人,做事。助我一次次的跨過事業的難關、戰勝生活中的溝坎,不斷努力向前,描繪著心中那個多彩的夢。
近來我也常常在想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我這個飛離故鄉的小鳥,變得如此多情懷舊起來。或許是久不歸家,讓我思鄉心切?或許是已為人父的我,在兒子天真無邪的笑聲中,勾起了我的童年趣事?或許是我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中,對人生這個大書的閱讀,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總之,那些可敬的鄉人,那些動人的舊事,每每回味起來,讓我總是全身充滿了股股暖流、處處感動、陣陣感激。——題記
一、聯小孫老歪老師
有關童年記憶的航船,首先是從戴上紅領巾、背上小書包的日子開始慢慢起航的。那些年公社鎮領導大刀闊斧抓改革,提出再窮不能窮孩子的口號。根據各鄉村經濟收入水平的高低,結合各村地理位置的布局進行考慮,同時積極爭取縣里教育補助資金,在全公社分區域建立起四所學區小學。和其他孩子一樣,我們快快樂樂的開始了小學生活。孫老師走進了我們小學一年級三班擔任了班主任兼語文、社會老師。這一刻起,帶著我們學習一帶就是整五年。那時的鄉村教師的確很稀少,用孫老師自己憤憤不平的話說,就是能轉為公辦教師的早就返回了縣城,剩下的,都是我們這些民辦教師,我們是土生土長的坐地戶老夫子、土包子。人家返城的老師為前程,我們為的是爺們和大伙,不后悔。是啊,這一干就是30年。
孫老師一直以來以他實實在在的行動,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印象中的孫老師總是騎著一輛破舊的老大輪,車的前把上放著一個早已退了色的黑皮包,一身青灰色長褲長褂,上起課來,嗓門超常的響,粉筆在黑板上寫起字來吱吱呀呀的。幾天后雖然擦過的黑板常常有他清晰的字跡。這是他寫起字來,用力過大造成的。
他講課不厭其煩,只要同學聽不懂就不斷地講,反復的講,直到聽懂為主。學生享受到如此好的待遇,往往也是需要付出“慘痛代價”的。全班常常一個一個的輪流登上講臺去背誦課文,背誦不好的,就要挨教竿的抽打,打在腿上是十分的疼痛。一次,調皮的我帶頭給他起外號挨了打,我發現孫老師生氣批評學生的時候他的嘴就歪了,給他起了外號叫做孫老歪。后來消息不脛而走,老師真是氣瘋了,一個個審問,最終我沒能逃脫。迫于教竿的威力,我最終承認了錯誤,孫老師當著父親的面狠狠地打了我,回到家父親再一次打了我。那幾日的疼痛是我一生難以忘記的,因為這是對我應有的教育。
那時孫老師給我的學期末考評手冊的評語欄上寫著這么幾句話“做好事要先當好人,當好人要懂得尊重人,該生切記切記”這評語直到多年后的今天我仍然小心翼翼的用心保留著。至今想想仍然十分后悔,總覺得對不住可親可敬的孫老師。
二、夏夜乘涼的說書人劉三叔
談到劉三叔,在村里那可是一位小有名氣的人物,大家認為劉三叔真是太聰明了。因為他滿肚子里喝了不少的墨水,在他那總能夠聽到太多太多的各種故事。
在鄉村炎熱的夏夜,田里的玉米葉子懶散的幾乎紋絲不動。大家到了晚飯時間,總能不約而同的聚集在村子南端的楊樹林下,邊吃飯,邊互相談天說地。婦女們聚在一起邊洗衣服邊談家庭瑣事,有時還帶來幾聲嘆息;孩童們則在一起玩起了丟手絹、捉老鼠,有時因為游戲勝負判決不公,孩童們廝打起來,家長們跑來進行勸架;而大部分人則聚到楊樹林的最南端的高坡上,聽劉三叔講那過去的故事。記憶中《三國》、《水滸》、《薛禮征東》、《五鼠鬧東京》、《呼延慶上墳》《風波亭與岳武穆》等小說,都是劉三叔信口拈來的拿手菜。后來自己系統學習中國文學發展史專業的時候,才知道,劉三叔講的這些都是民間廣為流傳的話本藍皮,用專業的話講叫做“說評書”鄉間俗語稱作“拉大呱”。
從這一點至少可以看出劉三叔讀的書是不少的,而且他的記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相當的好。想想那時的評書白話本還是屬于少數的,多數仍然是文言文言事,劉三叔的書場能夠常常時而引得大家滿堂笑語,時而滿座激憤,如此效果,可見劉三叔下的功夫真是太大了。
后來,才知道了劉三叔的年青時代。他是一位有志青年,如果用那時的話說劉三叔在本村應該算得上是毛主席的好學生了,劉三叔直到農中(相當于高中)畢業,他的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好。后來獲取了被鎮公社黨委保送考取大學的資格。劉三叔本就兄弟五個,二哥又正在上著師范類大學,作為獨生子的父親,實在是卯足了全身的力氣,才勉勉強強的供著二哥上大學。看到眼里,明在心里的劉三叔,最終放棄了考取大學的資格。想想在那統分統配的就業模式下,劉三叔卻能夠放棄考取大學的資格,真不知道他究竟下了多么大的勇氣!自己在鄉鎮集體經濟的供銷社工作,后來個體經濟多了起來,計劃經濟逐漸被取消。供銷社更加難以維持下去了,劉三叔下了崗。
現在劉三叔在作為農民的日子里,在忙于農田農事的時候,仍然喜歡閱讀那些在今天看來有些陳舊,變得古老的書籍,在村里人的眼中,劉三叔是個值得敬佩的人,每每誰家姑娘出嫁,誰家老人去世,都要請他主持具體大事,成為了一個稱職的紅白理事。
前些天放假回老家,我有意走到村南的楊樹林里,打算再次品味我的童年記憶,可是夏夜鄉村的楊樹林里已經不再和以前熱鬧了,只有上了年紀的老人,卷著煙袋,依然蹲在坡上,半晌不說一句話。劉三叔年紀大了,已經去了縣城兒子家。至于樹林下活潑的孩童們早已不見了蹤影,耳邊早已沒有了那些男人、父女孩童的笑聲、爭吵聲、洗衣聲、嘆氣聲、哭鬧聲。更讓我感到非常傷感的是,如今夏夜鄉村的楊樹下,我再也聽不到劉三叔那動情激昂的說書聲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31時髦祭品燒出文化機制短板
- 2014-03-31“民間文化大使”笑陽的追夢之旅
- 2014-03-28漳州市平和縣國土資源局開設廉政文化道德講堂
- 2014-03-27一條大江和一座文化重鎮
- 2014-03-26鯉城區和諧家庭文化創建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