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書桂
歷史承載許多變故,使人生歷盡坎坷。
父親是位離休干部。他出身寒門,早年投身革命,闖過槍林彈雨。因缺少文化,不會有太大的發展;緣由資歷或資格,又使他當上了“官”。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心使他養成了一種特殊的憂患意識。這種意識塑造了他的秉性,也成了他終生抹不掉的烙印。
1957年夏,天雨暴戾成災。鄒西地區的白馬河像一條桀驁不馴的蒼龍,聲嘶力竭地向微山湖傾瀉。倘若河堤潰決,沿岸村莊須臾間就會變為澤國。人們在堤壩上堅守了兩天兩夜,無奈洪峰居高不下,村子里進了水,蓋在低洼處的茅草屋頃刻間便被刀刃般的濁浪淹沒。緊急關頭,身為區委書記的父親一面安排群眾撤離,一面在河堤上指揮筑壩。別人勸他回家看看,他堅決不肯,他知道大堤垮塌將意味著什么。母親和哥哥都被洪水困在院子里,眼睜睜地看著水上漲,莫非這是命中注定的無妄之災?
炊事員伯伯急中生智,把伙房大缸里的水舀干,讓他們母子坐在里邊,從院子里推出,送到筏子上。此時,父親正帶領群眾奮戰在泥里水里堵著大堤的缺口和漏洞……
還有一次,魯南出現大面積蝗災,地里收成十有一二,到了青黃不接的時候,一些饑民受了壞人的挑唆,手拿刀子剪子把區部圍了起來,要求開倉放糧,否則先殺書記后殺區長。面對情緒激動的鄉親,父親默默地把區部的午飯背到當街,讓大伙先墊墊肚子。望著那幾乎見不著糧食的菜窩窩,群眾的目光頓時變軟了。他們說,都說共產黨的區長大魚大肉,沒想到跟咱老百姓一樣吃的是菜窩窩,咱犯的是哪門子混啊!一場尖銳的矛盾就這樣化解了。
父親文化程度不高,卻酷愛學習。他愛讀報,總是全神貫注,偶爾被打擾,臉上便涌出慍怒。看到高興處,他往簡陋的竹椅上一躺,腳蹺得很高,一副其樂無窮的神態。除了學習時事政治,父親唯一愛看的“閑書”便是歷史。“大禹的父親鯀治水”用的是堵的方法,而大禹治水用的是疏導的方法……”這些故事,最早便是從父親那里聽到的。歷史真會開玩笑,父親講了這個故事不久,上級便調他到縣里擔任副縣長兼任縣水利建設指揮部指揮,他成了全縣挖河治水的總工頭。今年挖運河,明年修水庫,整年風里來雨里去。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31時髦祭品燒出文化機制短板
- 2014-03-31“民間文化大使”笑陽的追夢之旅
- 2014-03-28漳州市平和縣國土資源局開設廉政文化道德講堂
- 2014-03-27一條大江和一座文化重鎮
- 2014-03-26鯉城區和諧家庭文化創建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