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長寬
繞中原賒店古鎮有兩條河流,一曰趙河,一曰潘河。兩條河流均發源于伏牛山東麓,攜山嵐草香自西而東若游龍奔向賒店古鎮。趙河棲鎮南,潘河霸鎮北鎮東,兩河交匯于鎮東南角,入唐河進漢水達長江,兩河河堤均十幾米高,古鎮人依堤而居,終年享兩河的滋潤。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大學畢業來古鎮工作,最喜歡的去處便是在這古鎮的河灣里散步,在古鎮的河堤上遠眺,特別是春天,田疇遠闊,油菜花開得繁忙,冬小麥返青拔節,田疇里農人耕作,田埂上少女游春,河岸邊婦人浣紗,那景致是少女緩步生蓮花,婦人笑聲鶯語香,直讓人想起六朝的江南,想起樂府詩里的“穆穆清風至,吹我羅衣裾。”
河流既貼古鎮,河堤即城墻。賒店城墻建于清咸豐七年,以河堤為墻基,有九座城門,巍巍而壯觀,至民國抗日時期,日本飛機轟炸賒店,為便于市民逃避轟炸,又擔心日寇入城占為據點,城墻隨被拆毀,現存殘垣斷壁矣。站在河堤上看古鎮,老朽的建筑依地形排開,若一頂落蕊的葵花,依稀出閭閻小巷。兩條河流帶來了賒店古鎮的繁榮,明朝末年有趙河南岸碼頭,清初有了河心街碼頭,后又增潘河碼頭、河口丹霞寺碼頭,賒店古鎮隨成為貫通南北的水陸交通重樞,全國最富有的商業貿易中心之一。
趙河、潘河水清清,草清清,漁人撐船趕鷹,撒網吼魚,漂乎水上,天空是明凈的,魚群是雀躍的,《詩經》上曰:倬彼云漢,昭回于天。大自然果真是厚德于人的。但是,趙河潘河也有發怒于人的時候,到了夏天,雨隨風來,河水猛漲,住在古鎮的老屋子里,只聽到轟隆的水聲從四面八方壓來,撼天憾地,古鎮人便走出老屋,拿鍬拎鈀,來城垣上抗洪搶險。清光緒年間,古鎮人還在南騾店街南口建起了一座琉瓦飛檐之“瞻龍閣”,內敬兩河龍王,夏至日,供肥羊于案上,香表渺煙,戲是龍戲,“劫”變成了歡樂的“節”。
水滋潤著古鎮,養育著古鎮的人民,古鎮人便靈秀,古鎮女人個個桃花蓮花櫻花,能歌善舞,歌是唱的潘河情歌,女的唱:“妹是水,哥是船,船兒和水最有緣:”男的唱:“哥是風,妹是帆,風吹帆兒帆催船;”因了這潘河的水,女的不給男的發難,男的與女心一下子近了。很多時候的傍晚,我徜徉于趙河或潘河的岸邊,聽著潘河情歌,看著晚霞映照在河水上,河灣里一片殘紅,水鳥開始棲息了,我就有著莫名的感動。
我生活在這樣有著河流的古鎮里,我與古鎮的情亦是那情歌里的情;“生生死死永不散,喝口涼水心也甜。”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31時髦祭品燒出文化機制短板
- 2014-03-31“民間文化大使”笑陽的追夢之旅
- 2014-03-28漳州市平和縣國土資源局開設廉政文化道德講堂
- 2014-03-27一條大江和一座文化重鎮
- 2014-03-26鯉城區和諧家庭文化創建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