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軍平
我喜歡韓城,有一半是彌漫在心頭的老街情愫。
我曾經多次流連徘徊于韓城老街,踏著老街青石板鋪就的老路,嗅著散發著著濃濃的古韻氣味的空氣;一切似乎都很陌生,一切又似乎都很熟悉,。
韓城老街的建筑是一律的青瓦灰墻,飛檐翹角的小閣樓,整齊而又不板滯,靈活而又不輕浮;這樣的建筑很讓人容易動容,也很讓人迷戀。這里沒有車馬的喧嘩,也沒有小商小販的喊嚷,一切都很平靜,一切也都很典雅。這樣的寧靜似乎有一種強大的吸引力,又仿佛是一塊磁鐵,緊緊地吸引著游客的腳步。
雨天,老街出奇的靜謐,讓你能切身的感到韓城不愧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似乎自從司馬遷以后所產生的文化效應都濃縮到這座古老的街道里來,讓你不能不認真品位,細細思索。
是啊,煙雨中的韓城老街就像一座古老的意象,牽動著無數游客的心。我想這里一定是詩人們或者畫家們容易產生靈感的地方,也是應該最能觸動詩人們或者畫家們靈魂的地方。因為這里的每一片瓦,每一塊磚,每一座建筑都濃縮著歷史的分量,氤氳著歷史的古老氣息。
慢點,慢點,請讓我們慢慢的移動腳步,不要驚動了這一份厚重,這一份清雅。漫步于這里,我們似乎找到了古典的韻味,想到了青衫,想到了旗袍,我們又仿佛回到了漢唐,回到了宋元明清,回到了詩意彌漫的青瓷文化。
啊,韓城老街,煙雨中氤氳的迷蒙氛圍,讓我不能不懷古,不能不想到熟悉的古老的江南小鎮,不能不想到文天祥筆下悲傷的金陵驛,不能不想到韓城這塊古老的土地上產生的諸多的文化巨擘,文化精英。自明朝后期,韓城就流傳“朝半陜,陜半韓,韓半解衛”的說法,意思是,朝廷官吏中陜西籍貫的人較多,陜西籍的官吏中韓城人較多,而韓城人做官的又以解、衛兩家為多。韓城人這話,好比江浙人的“天下文章數三江,三江文章數吾鄉”一樣,都是自豪之辭。在科舉鼎盛的時代,韓城的文脈之盛不能不讓肅然起敬。這里,除了誕生了像司馬遷這樣震古爍今的文化巨擘以外,還誕生了一位乾隆年間的狀元王杰,亦頗為馳名,據傳,一位山東儒生很不服氣王杰的文采,便想以山東歷代名人壓倒王杰,就霸氣的出了一上聯:泰岱千峰、孔子圣、孟子賢、自古文章傳東魯。王杰一想,此人傲氣十足,不給點厲害是不能服眾的,即用以牙還牙的辦法對出下聯:黃河九曲,文王謀、武王烈,歷代道統在西岐。令山東儒生啞口無言。遐想歷史,漫步街道,如果真不能留下點感慨或者作品,那真真是很遺憾的事情。
韓城老街就像一張濛濛的泛著靑暈的老照片。當我登上街口北邊的金塔,此時,濛濛細雨依然下著,燕子翻飛,是“舊時王謝堂前燕”吧,而今,“飛入尋常百姓家”,眼前一片迷蒙,到過江南古鎮的人一定有這樣的感覺,老街的韻味還真有點像江南古鎮的韻味,不過就是缺少了江南那么多的水。
但是在老街的南門,有一條清清的河水靜靜地流過,柔柔的,一淌就是千年;河上一座小橋,小橋邊一間小亭,也是古典韻味,飛檐翹角的。老街的南北布局搭配的竟然是這樣和諧,這樣巧妙,于是,一幅畫卷就清晰的留在了我的腦海,這樣的意境真令我沉浸其中。
登上小橋,漫立遠視,驀然,一位婀娜女子從身邊輕輕走過,靜謐的氣氛,不能不讓你恍惚產生詩經里“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感覺,或者是一種戴望舒《雨巷》里的一位丁香般的結著愁怨的姑娘一樣的意境,是那樣的令人悵惘,令人迷茫。
難忘啊,煙雨中的韓城老街……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31時髦祭品燒出文化機制短板
- 2014-03-31“民間文化大使”笑陽的追夢之旅
- 2014-03-28漳州市平和縣國土資源局開設廉政文化道德講堂
- 2014-03-27一條大江和一座文化重鎮
- 2014-03-26鯉城區和諧家庭文化創建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