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屋很高大,木結構,5間正屋,兩邊伸出連3間的廂房,頂外一間都是吊腳樓,解放前是一戶姓陳的地主的家宅,土改時留下做了學校。這里還分來兩家農(nóng)戶,右邊正屋的一間及廂房住著陳培華一家,一個對人熱情的農(nóng)民,50多歲了,因腰疼,常年勾著走路。左邊的一間正屋住的一家也姓陳,戶主是啞巴。學校只正中3間正屋及左邊的廂房。我住在廂房吊腳樓上。社員說土改時這屋子里吊死過人,我沒感到怕,夜晚還想有人來說說話,哪怕是“鬼”。樓下是啞巴的牛圈,特別是熱天,臭氣熏天,蚊聲如雷。真是“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慢慢對臭氣習慣了。樓板有縫,蚊蟲喜撲燈光,成群結隊而來,我就用報紙塞縫糊縫,室內(nèi)更熱了。廂房的中間是我的辦公室,磨角是廚房。廚房前后都沒門,是敞的,所好當時生活簡單,跟守窮廟的和尚一樣,炊具只一把火鉗,一把水瓢,兩個碗,一口鍋,一個鍋蓋,飯一吃完,把這些東西往鍋里一裝就全端走了,狗子進來也找不到什么吃的。廚房是這樣簡陋,但有一口大水缸是罕見的。這里的人家都用石水缸,即用四塊長方形的石板做桶子,一塊做底,邊縫用鐵抓釘抓住,縫口抿上錘的桐油石灰,干后跟鐵殼一樣硬。而這石缸是用一巨石鑿空而成,石工精細,內(nèi)外磨得沒一個砂眼,外面雕有花鳥蟲魚,缸口沿還有花邊,可以裝上百挑水。因為太笨重,不下數(shù)噸,搬不走,土改時沒誰愿要。這口石缸應該說是土家族的古物了,幸好生在這交通極不便的地方,不然早就被一些敗家子弄走了,也難逃“破四舊”的命運。我沒用這缸裝過水,一個人用不了多少,幾挑水打不濕底子,我是用桶裝水,挑回后,把桶提放進石水缸里。
我是解放后來這里教書的第一個公立教師,家長送孩子上學的積極性很高,連在碾盤讀高小的幾個學生也轉(zhuǎn)學回來了,他們每天去來可以少走20里路。與我共事的是個民辦教師,姓陳,只讀過高小,他教一二年級,用一間教室,我教三四五年級,用兩間教室。至于這里為什么叫黃斯屋基,誰也說不清楚。我根據(jù)“屋基”二字,自作聰明地在學生練習本的封面上,將“黃斯”改為“黃氏”,家長們見后說不對,只好仍用“黃斯”,現(xiàn)在地圖上還是黃斯村。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31時髦祭品燒出文化機制短板
- 2014-03-31“民間文化大使”笑陽的追夢之旅
- 2014-03-28漳州市平和縣國土資源局開設廉政文化道德講堂
- 2014-03-27一條大江和一座文化重鎮(zhèn)
- 2014-03-26鯉城區(qū)和諧家庭文化創(chuàng)建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