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海松
端午節還沒到,老母親就打發哥哥把一大捆艾蒿和她親手包的粽子送到城里,并叮囑哥哥一定讓我親手打開粽子,讓我們全家吃個“粽子飽”,把艾蒿早點掛在門上避邪,盡管這樣,她還是不放心,專門打電話來囑咐一遍。
打開滿滿的一包粽子,哇,太誘人了,大黃米的,糯米的,粘玉米的,粘高粱米加雜豆的,青青的粽葉,勻稱的個頭兒,濃濃的香氣,沾上紅糖,那個香、那個甜呀!
接著,在哥哥的“監督”下,把艾蒿用繩子捆好,掛在門上就“避邪”了。
家鄉是滿族聚集區,民間也把端午節稱為“當午兒”,村里有好事者為這幾個字眼專門做過“土研究”,說過去滿族人說話“an”和“ang”音分不清,就把“端午”說成“當午”了,“端午”也好,“當午”也罷,只是一個名稱而已,反正對家鄉的父老鄉親來講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令,重視程度不亞于開奧運會。
包粽子是過端午節的重要內容,可在我的家鄉包粽子需要提前一年做準備,你可能不相信,包個粽子怎么提前一年做準備呢?但這絕對是真的,家鄉是山區,小時候,恰逢“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年代,物質極度缺乏,市場關閉了,去哪里買黏米和粽葉呀,于是,家家戶戶,在春天種地的時候,偷偷的在自家不多的自留地里,種上黍子(去皮就是大黃米),粘玉米和粘高粱,但被公社發現后,即使長出苗來,也要強行鏟除,因為這些作物產量很低。生產隊長李叔是個倔老頭,耿直人,有一年春天,公社書記到我村檢查工作后發現,家家的自留地里都種了這幾樣作物,他當即找到李叔,要求在一夜之內把剛剛出土的小苗全部鏟除,并在全公社通過大喇叭做檢查,在學習班上批判,李大叔急眼了,和公社書記據理力爭:我們莊稼人過端午節包幾個粽子,不光為自己吃,最主要的是為了給屈原吃,不種點黍子、粘高粱,每年屈原能吃到我們給上供的粽子嗎?今天你要鏟苗,我就和你拼了,反正我這個生隊長也不想干了。公社書記一聽給屈原“上供”用,就沒話可說了,只好默認了,保住了這些小苗。但李叔被戴上了沖撞公社領導的帽子,還是在全鄉通過大喇叭做了檢查,挨了批判,撤銷了生產隊長,盡管村里人為大叔感到不公,那也是敢怒不敢言。村里人說,隊長說給屈原送粽子只是搪塞公社書記,其實還是為了隊上的孩子大人們在端午節能吃上粽子呀,隊長真了不起,為了我們吃上粽子連公社書記都敢頂!
保住了禾苗,村里人對黍子、粘高粱和粘玉米這幾種作更加重視了,像呵護自己的孩子,春種,夏鋤,施肥每個環節侍弄得十分精心,到了秋天收獲的季節,精揚細打,反復晾曬,然后分別裝進專用的口袋儲藏起來,無論平時有什么事情,什么重要客人來,這幾種糧食是不能動的,這可是給“屈原準備的上供粽子米”呀,只有在來年的端午節,才能拿出來包粽子用。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31時髦祭品燒出文化機制短板
- 2014-03-31“民間文化大使”笑陽的追夢之旅
- 2014-03-28漳州市平和縣國土資源局開設廉政文化道德講堂
- 2014-03-27一條大江和一座文化重鎮
- 2014-03-26鯉城區和諧家庭文化創建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