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的第一棟翹角飛檐、黛瓦粉墻民居是馀慶堂,建于清康熙十三年,典型的徽派民居古建筑,石庫門坊,結構似一個“商”字,意為主人當年經商致富而建,后堂鎮宅缸作用奇妙,麒麟石雕寓意深長。房屋老主人金文諫是個大茶商,早年經商于南京,為江寧商會會長。生有四個兒子,均有建樹,分別在村中建起四幢房屋,形成村內最有名氣的四家巷,“余慶堂”則為次子金時秋所建。金時秋十六歲就隨父經商于吳楚,由于經商得法,頗獲盈余,屋子命名余慶堂,則取自《周易·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被丈痰奶攸c就是以文化為底蘊,古時重農抑商,朝庭規定,商家大門不能朝正南開,將朝南的大門用圍墻封起來,而從偏門進屋,門樓由“樓”和“罩”兩部分組成,統稱“門罩門樓”。上方的門罩重瓦鋪蓋,翹角飛檐,不僅能遮擋雨水,還可以增加美觀和氣勢。飛檐下面的門枋雕刻著華麗精美寓意吉祥的錦文圖案。整個門面,頗象一個商人的“商”字,門罩門樓組成“商”字的上部,青石門枋,是個“口”字,門枋外砌筑青磚,形成“門”字。整個就是一個完美的“商”字。商人在外面的政治地位不高,就在自己家里找回來,不管你是達官還是顯貴,若要進入我家,都得低頭三分,從這“商”字門下通過,由此亦可窺見延村徽商的“精神勝利法”。門廳緊連天井?;丈套≌蕴炀疄橹行臉嫿ǖ摹S捎谡铀闹苡懈邏o,所以雨水不能從前后的屋檐排出,勢必從四面匯入到天井堂前。為此,天井四周的屋檐上都裝置天溝,使雨水歸于一處,然后順著門后貼墻而置的水枧(即陶水管),匯入天井下面的“明塘”,旋轉一圈后,再排出戶外。這叫“四水歸堂”?!懊魈痢庇们嗍龀晒陪~鎖形狀,則可以“鎖住”財氣,讓肥水不外流!天井兩側廂房有格門,格門下頂木檻, 上頂樓沿,形狀細長,像個苗條的淑女。故而稱隔扇中間的條環板為“束腰”,下面叫“裙板”,最下端叫“束腳”了,很形象很生動。尤其是樓房的木雕,可以稱得上一個“藝術博物館”了。左廂房鎖腰板的“麒麟”喻意“麒麟送子”,“鹿”和“鶴”意謂“福祿壽喜”;二只山羊加天上的太陽就成為“三陽開泰”。前梁上雕刻的蝙蝠與海浪圖文組合為“福如東?!保€有“壽比南山”,“天官賜?!?、“雙鳳朝陽”等等。延村每家每戶都雕刻著老鼠的圖形,是因為真實的老鼠繁殖能力強,寓意多子多孫;而生肖文化中的老鼠排名第一,寓意是天字第一號的老大;語音上的鼠與數同音,天天見老鼠,天天能數錢,則寓意聚財有方。
廳堂的陳設,是典型的徽商模式:太師壁上懸匾額,下掛中堂畫卷,兩邊則為楹聯。案桌上擺放著長鳴鐘、花瓶、玻璃鏡,這叫“東瓶西鏡”,諧音“東平西靜”,是對經商主人的美好祝愿?;丈毯軔坼X財,但用錢財打造出了一種儒雅的徽文化,并不背離“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東方傳統道德,不但不像夏洛克、葛朗臺、阿巴貢、潑留希金等西方富豪那么吝嗇可憎,而且特別注重整個家族的共同富裕,延村全村五十六幢有著百年以上高齡的古老民居,就全是金姓家族所建。
古宅前后都有天井,后天井放置的水缸,叫“鎮宅缸”,古人主要用于消防。余慶堂的石缸是用一整塊黃麻石鑿成,缸內盛的是天上的雨水,也是想“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水口在風水中乃地之門戶,“藏風聚氣,得水為上”,水是能帶來財運的,能夠“積錢谷,家計隆”,能夠“廣田宅,太官倉”。據說這缸水三百年間,從來沒有更換過,依然清澈明凈,雨天不滿,大旱不干,無色無味,還從不生蟲子,而且讓人詫異的是,天要下雨,水則混濁;天將放睛,水則清凈?!版傉住边@些奇妙的作用,因為馀慶堂是私宅,外人也無從長期駐扎這里驗證其真實性,只好姑妄聽之,姑妄信之。
有一個“天心堂-明清徽商府邸之鼎”的招貼,請游人免費參觀游覽,在婺源,在延村,免費參觀游覽是沒有陷阱的。
我們下一站準備進入了訓經堂,可是主人出外了,只有墻上寫著介紹:“建于清末民國初,其門罩下坐斗與橫山榫為木雕,進入廳堂處設有一道屏風門,對流行了幾百年的傳統住宅形制已有所改進,玻璃和門鎖的設計、采用,見證了社會文明的進步?!?/p>
采用西方的科學技術并不代表社會文明的進步,這是盲目崇洋媚外者的言論,是喪失民族自信心的表達方式。訓經堂是全村惟一一座坐東朝西的房子,建屋的人名叫金鑾,是出名的大茶商,出身書香門第,思想開明,通曉洋務,懂得英法日多國語言,與當時南通實業家光緒狀元張謇以及李鴻章、張之洞等洋務派首領多有來往。他的“鼎盛隆”品牌綠茶飲譽歐美,曾與茅臺酒一道在1915年榮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中西合璧的“訓經堂”房子地基,正處在村中一個“火”字型的交叉路口,而且正對著村前的“火把山”,按照風水先生的說法,在這里建房屋,會遭滅頂之災,所以他把朝向改了,改為坐東朝西,沒有傳統的天井,廳堂的屏風門鑲的是從法蘭西進口的變色玻璃,配搭傳統圖案的木雕,窗欞上雕刻的圖案,有葡萄,桃子,苦瓜和辣椒,寓意人生的“酸甜苦辣”。這座房子的用處也是行善,給村里的孤寡老人頤養天年的,導游說它是“養老院”。
導游然后帶我們來到了“鎮宅井”,六角形的井臺,井臺上鐫刻著“道光甲午年冬月重造”的字樣。古井建于明朝正德年間,道光甲午年重修,井深七米,寬一點一四米,它建在大路口的“火”字頭上,起著鎮“火災”的作用,意保全村居民的平安。歷代規定農歷七月初七日,把井水舀干、洗凈,提供村民用水。如今又成為旅游村的一大景觀。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31時髦祭品燒出文化機制短板
- 2014-03-31“民間文化大使”笑陽的追夢之旅
- 2014-03-28漳州市平和縣國土資源局開設廉政文化道德講堂
- 2014-03-27一條大江和一座文化重鎮
- 2014-03-26鯉城區和諧家庭文化創建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